中国民族报记者专访
首届工商人类学研讨会于2012年在中山大学召开,国际著名工商人类学家与国内工商人类学学者,齐聚一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出谋划策。随后,中央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商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吉首大学等高校都举行了工商人类学的相关研讨会和学术讲座,工商人类学这一新兴学科受到学界关注。而由汕头大学教授田广和中山大学教授周大鸣共同主编的《工商人类学》一书,成为比较全面引介外国工商人类学发展和介绍中国工商人类学发展状况的第一本中文著作。本报记者专访了田广教授,他向我们介绍了工商人类学在国外及中国的发展情况,并介绍了工商人类学在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市场、中国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代表案例。
中国需要工商人类学
记者:工商人类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田广:其实应用人类学是一个泛称,包括所有以人类学的方法为手段进行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领域,比如当我们应用人类学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就将这类研究统称为教育人类学。同理,当我们将人类学应用于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时,我们就将之称为城市人类学。工商人类学就是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商管理实践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既属于社会科学,也属于管理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记者:工商人类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田广:工商人类学在国外的发展可分为早期实践和近期发展。
人类学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说起来也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了,比如,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的1920-19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便开始了对座落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雇员人际关系与劳动效益的研究。参与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埃尔佟•马犹 和黎尤德•沃耐依据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应用参与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影响工商管理研究长达数十年的结论,即雇员的劳动效益会随着管理层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该项研究成果被誉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石,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当时被称作工业人类学)的诞生。
此后,人类学家们便开始广泛从事应用方面的研究,从工商管理到妇幼保健,从军事行动到国际援助,从幼儿教育到通俗文化,等等无所不及。1941年应用人类学学社在哈佛大学成立,1946年勃雷•贾德纳和黎尤德•沃耐尔等脱离了大学环境组建了社会研究合作公司,开创了人类学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的先河。社会研究合作公司的业务囊括了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功地为数百家大中型工商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至今依然是美国非常活跃的工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之一。
至1980年,由于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吸收力度有限,从事应用研究的人类学家日益增多,他们当中不乏受雇于工商企业的人类学家。而受雇于工商企业自然就要恪守企业的商业机密。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美国人类学界关于职业道德的争论,学会最终同意职业性研究,从而使得工商人类学有了法理依据,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了他们的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生涯。与此同时,“文化”这样一个人类学最常用的词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众传播媒体和工商企业家们,也突然变得对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极大的兴趣。促使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
记者:工商人类学何时正式确立?应用在了哪些工商管理领域?
田广:2003年,工商人类学家安•乔丹博士发表了她的重要著作《工商人类学》,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正式确立。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开始在一些商学院系开设。目前在工商管理领域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研究中,对以下一些特定的方向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行为,产品设计与开发,商业竞争情报,跨国经营管理等。鉴于工商人类学的迅速发展和崛起,为了更好地促进工商人类学的发展,我们于2009年在美国创办了第一份以工商人类学为主题的学术刊物《国际工商人类学期刊》。该学术期刊现已编辑到第三卷第6期,国际上比较著名的工商人类学家安乔丹博士,Allen
Batteau (艾伦·巴特奥)博士,Brain Morean (布喇恩·莫瑞安)博士等相继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论文,成为国际上工商人类学的一面旗帜。
记者: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是怎样的状况?
田广:在中国,有关工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还比较少,大家对工商人类学了解不多。不过近30年来工商社会与工商文化的迅速发展,为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根据一些学者的超前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公司都将不得不设立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首席人类学家,正如同近年来所新出现的首席信息分析师一样,首席人类学家将同公司的其他高级主管一道,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出谋划策,特别是要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尽心协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首席人类学家职位的设立,将是一个特别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国国家领导人不断强调要建立和谐社会,而企业内部员工的和谐相处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说,在中国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对于国家利益而言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人类学从总体上来说在中国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学科,而工商人类学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中国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前景广阔。为了促进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周大鸣教授与我多方筹集资金,于2012年在中山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并在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举行研讨会和学术讲座。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对这些学术活动进行了及时的报道。我们深深感到,当今中国工商社会的发展,的确需要我们人类学家的研究贡献。最近美国劳动统计局发表的资料显示,在未来的20年内,人类学家是美国劳动就业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专业人才,其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社会对其他任何人才的需求。由此,我们推断,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确定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当作国家战略重点的大背景下,未来的中国劳动市场,对人类学家,特别是对应用人类学人才,比如工商人类学家等的需求,有一个快速的增长。
我们希望中国的人类学同仁们,都能够充分意识到中国30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人类学学科本身的不断发展,为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人类学界一定能够抓住时机,面临西方国家正在迅速重新崛起的工商人类学,我们决不会落后,也不应该落后,而且我们也有信心后来居上,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奇迹力量,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并进而促进人类学整个学科的大发展。
记者:《工商人类学》的第三编“中国与世界”则收录了国内的工商人类学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涉及到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宗教信仰、农民工、家族企业、民族文化等问题,都有哪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田广:在第三编中收录的文章,都是国内的工商人类学研究成果。其中第十二章“中国少数民族人力资源与文化定向”对“阿语翻译”的案例进行了研究。我们知道,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延伸发展,许多阿拉伯世界的商人都前来中国进行贸易,从而促成了对“阿语翻译”的需求。宁夏等地的阿语培训学校,及时地捕捉到了这种商机,为前来中国投资办厂或从事国际贸易的阿拉伯世界工商界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种民族劳务人才的“草根”现象本身不仅将我们的视野吸引到民族民间传承文化之中,更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必须把民间传承文化资源提升到当代人力资本涵养的母体来对待、并对治进行挖掘和重新定位,这对我国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与文化定向发展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工商人类学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不仅扩大了市场,也改变着工商组织的内在要素和文化行为,这就对工商组织的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目标。我国本土生长起来的工商人类学家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不论在国内参与“国际化”还是到国外去参与“国际化”,都需要大量配置在语言、商务技能和跨文化知识等方面具有“兼容性”的人力资源。正是这种人力资源成为工商组织的文化蓄积、文化符号和文化行动,并构成公司非技术资产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赢得绩效。
第十三章“宗教与企业经营”对澳门地区的32位华商的宗教信仰行为进行了访谈,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第十四章对当前中国农民工的的群体差异进行了分析;第十五章通过广东地区企业社会责任与农民工的流动关心的考察,发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照搬西方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出现的问题;第十六章通过对YT集团的案例研究,分析了家族企业“圈子”内的互动现象。
第十七章对泸沽地区的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进行了考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通过工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充分提炼和发掘我国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潜在价值,扶持重点形成品牌,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升级发展,使之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对动力。
记者:中国的工商人类学研究还有哪些不足和有待进步之处?
田广:概观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涉及民族、宗教、家族等人类学的传统议题,大都采用了人类学家最常用的民族志调查研究方法,但这些研究个案的工商人类学理论特色尚不十分明显,其研究阐述方式更接近于传统的社会学研究阐述。这可能与中国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学科界限不十分明显有关,但这至少表明了我国已经有学者在尝试用人类学的方法从事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此外,这些研究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政策建议倾向,这大概与学术资助机制的要求有关,而这恰好符合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特点。
西方工商人类学的发展,大体上形成了从经验世界到学科建设的模式: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催生了一些早期的工商人类学的研究实践,然后进入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再后来就出现了这门学科的教材、期刊、学术机构等,从而造就一门比较规范的学科。中国不少社会科学理论是从西方引介而来的,而学科的发展则往往依循相反的模式,即首先有学者向国内学术界介绍某一学科在国外的发展,翻译国外的教材和相关的代表性研究,随之在国内成立相应的学科机构。如果这一引介过程成功的话,最后就会在这一领域出现大量的具体研究,一门学科的血肉也就会真正丰满起来,于是这门学科就算在国内扎下根了。比如社会学的最初引入,就是严复翻译的一本《群学肄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社会学在中国已经立足。
在最先引介某一学的阶段,引介者需要具备敏锐的学术嗅觉以及对社会现实发展的深刻体察,同时也要付出辛苦的劳动。《工商人类学》,就是我们向中国引介这一分支学科的众多努力中的一部分。目前,周大鸣教授与我正在完善《工商人类学概论》书稿,预计不久就会出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中国也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相信工商人类学在中国一定具有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而工商人类学的研究因其广泛的应用性在中国一定终成燎原之势。
中国需要工商人类学
田广 周大鸣 郭凌燕
摘要
关键词 工商人类学 首席人类学家,企业人力资源配置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科,她是一个跨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人类学。狭义主要是指对人类体质和体形发展规律的研究,通常称为体质人类学。广义人类学研究范围广泛,可以说囊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社会生活,即由人类创造并由社会继承下来的技术,经济,社会结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交易行为等等。广义人类学又可细分为文化人类学或者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城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管理人类学,环境人类学等等。
当然,由于学派的不同,人类学家们对自己学科结构的划分与分析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认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语言人类学为传统的四大分支。人类学因为其研究方法的独特而成为上个世纪西方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学科,到了上个世纪末人类学的发展受到工业和科技文明的较大冲击而放缓了速度。但近几年来又开始了较大和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以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即应用人类学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以至在美国许多人类学家将应用人类学列为人类学的第五个分支。其实,应用人类学是一个泛称,包括所有以人类学的方法为手段进行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领域,比如当我们应用人类学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就将这类研究统称为教育人类学。同理,当我们将人类学应用于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时,我们就将之称为城市人类学(也被称作都市人类学),而当我们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研究解决工商管理实践问题时,我们就称之为工商人类学。
工商人类学的早期发展
人类学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说起来也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了。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的1920-19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便开始了对坐落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 (Western Electric's Hawthorne Works)雇员人际关系与劳动效益的研究。参与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埃尔佟•马犹 (Elton Mayo)和黎尤德•沃耐尔 (W. Llyod Warner)依据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应用参与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影响工商管理研究长达数十年的结论,即雇员的劳动效益会随着管理层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该项研究成果被誉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石,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当时被称作工业人类学)的诞生[①]。
此后,人类学家们便开始广泛从事应用方面的研究,从工商管理到妇幼保健,从军事行动到国际援助,从幼儿教育到通俗文化等等无所不及。1941年应用人类学学社在哈佛大学成立,1946年勃雷•贾德纳(Burleigh Gardner)和黎尤德•沃耐尔 (W. Llyod Warner)等脱离了大学环境组建了社会研究合作公司(Social Research Incorporated),开创了人类学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的先河。社会研究合作公司的业务囊括了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功地为数百家大中型工商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至今依然是美国非常活跃的工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之一[②]。
在195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埃德沃德•豪尔(Edward T. Hall)受雇于美国国务院主持的一个培训项目,教育将被派往北美以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在其名著《沉默的语言》一书中,豪尔博士首次提出了非言语交流的特性及其重要性,并且指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个很小的失误很可能会导致一个工程项目或一个和平协议的彻底毁灭。他的理论成为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的工商企业主管所必须熟识的重要内容之一[③]。后来,人类学家格雷•费拉若 (Gary Ferraro)博士等延续了豪尔的研究,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跨文化交流与国际经济贸易的规范模式[④]。
到了1960年代,随着美国军事势力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扩张,美国国防部开始计划公开招募人类学家为其在拉丁美洲和越南的军事行动服务。此举无疑引起有正义感的人类学家们的批评和抵制,认为此举有违人类学家的职业道德底线。1968年美国人类学学会在其会刊上登载了美国国防部的广告,招募人类学家在其越南参谋部与心理学家合作研究越南文化与越南人行为模式,此举当时在全美国的人类学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抗和抵制,美国人类学学会不得不撤除该则广告以平息持续不断的抗议。到了1970年,有可靠消息说有个别人类学家曾秘密受雇于美国国防部,在泰国从事与军事行动有关的秘密研究项目。此消息的确极大地震惊了整个美国人类学界,大家普遍认为人类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正面临着一场职业道德危机[⑤]。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美国人类学学会于1971年表决通过了《职业责任守则》。该守则明确规定人类学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签署秘密雇佣协议,任何人类学研究报告都不得只交由研究委托方而不提供给普通大众。该《职业责任守则》无疑束缚了工商人类学家们的手脚,因为工商人类学研究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委托方的商业机密,而出资委托研究的厂商家们,是绝对不情愿将研究报告公布于众的。由此,工商人类学便进入了长达十余年的冬眠状态,鲜有成果与进展[⑥]。
时至1980年代,由于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吸收力度有限,从事应用研究的人类学家日益增多,他们当中不乏受雇于工商企业的人类学家。而受雇于工商企业自然就要恪守企业的商业机密。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美国人类学界关于职业道德的争论,学会最终同意职业性研究,从而使得工商人类学有了法理依据,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了他们的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生涯。与此同时,“文化”这样一个人类学最常用的词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众传播媒体和工商企业家们,也突然变得对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极大的兴趣。
促使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根据工商人类学专家安• 乔丹(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日本的经济崛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而伴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美国,欧洲,甚至亚洲的其他国家,都对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出于国际经济贸易的需要,学习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成为欧美许多工商企业管理层的首要工作。而人类学家对文化研究的特殊本能正好借此机会得以充分发挥。在此期间,许多以人类学研究为主的工商管理学术著作问世,比较著名的有理查德•帕斯科勒(Richard Pascale)和安塞尼•安塞斯(Anthony Anthos)合著的《日本管理之艺术》(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特兰斯•迪尔(Terrence Deal) 和埃蓝•肯尼迪(Allan Kennedy)共同发表的《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等等[⑦]。
工商人类学的近期发展
1987年,美国成立了学习研究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简称IRL,旨在研究学习的自然过程以及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虽然该研究所是一个综合研究机构,但其主要研究方法是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及互动分析。IRL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以提高工人的学习能力为手段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自1990年代以来,工商人类学家的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高层认可,成为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许多跨国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出于公司赢利的需要,开始正式雇佣人类学家为公司的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研究。比如著名的电信设备公司摩托罗拉,著名的电器制造商通用公司,著名的金融跨国财团花旗银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等都正式雇佣了人类学家,有的甚至雇佣一个人类学家团队,为企业内部的长期正式从业职员,为公司的战略发展而从事人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⑧]。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出于学术目的而开始参与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杰瑞•撒尔特曼(Jerry Asltman) 和格兰特•马克侩肯(Grant McCracken)教授,西北大学的约翰•雪利(John Sherry) 教授等。此外,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教授也开始采用人类学方法从事工商管理研究,比如儒特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商学院教授卡洛•考夫曼-斯卡伯若 (Carol Kaufman-Scarborough)博士等。澳大利亚沃隆贡大学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商学院的凯西•陆德肯(Kathy Rudlkin) 博士与赫曼特• 迪欧(Hemant Deo)博士应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在2005-2006年对当地数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了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说人类学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方法,对于银行业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应该大力推广[⑨]。
自1990年中期以来,许多人类学系正式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并开始培养工商人类学硕士或博士。比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奥尔根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 ,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布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更于最近开设了工商管理学与人类学双硕士学位,很受欢迎。而人类学对商学院教学大纲的影响力,根据安• 乔丹(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自从1980年中期以来日益增大,特别是在组织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与管理,商业竞争情报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其教学实践中,已经大量引入人类学原理和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⑩]。
2003年,安•乔丹(Ann Jordan) 博士发表了她的重要著作《工商人类学》(Business Anthropology),标志着工商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正式确立。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开始在一些商学院系开设。目前在工商管理领域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研究中,对以下一些特定的方向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行为,产品设计与开发,商业竞争情报,跨国经营管理等[11]。鉴于工商人类学的迅速发展和崛起,为了更好地促进工商人类学的发展,我们于2009年创办了第一份以工商人类学为主题的学术刊物《国际工商人类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该学术期刊现已编辑到第三卷第6期。国际知名的工商人类学家Ann Jordan博士,Allen Batteau 博士,Brain Moeran 博士等相继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论文,成为国际工商人类学的一面旗帜。
某些学者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公司都将不得不设立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首席人类学家。正如同近年来出现的首席信息分析师一样,首席人类学家将同公司的其他高级主管一道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出谋划策,特别是要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尽心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中国国家领导人不断强调要建立和谐社会,而企业内部员工的和谐相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首席人类学家职位的设立,将是一个特别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所以说,在中国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对于国家利益而言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对工商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期望
虽然工商人类学还是一门比较新的边缘学科,但由于其发展迅速,在西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已经积累起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对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已经在工商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在我国,关于工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还比较缺乏,很多人对工商人类学知之甚少,因此,工商人类学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中国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为了促进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我们专门筹集资金,于2012年在中山大学召开第一届国际工商人类学研讨会,届时国际著名工商人类学家将与国内工商人类学学者齐聚一堂,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出谋划策。我们深切感到,当今中国工商社会的发展,的确需要我们人类学家的研究贡献。最近美国劳动统计局发表的资料显示,在未来20年内,人类学家是美国劳动就业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专业人才,其增长速度将远远高于美国社会对其他任何人才的需求。由此,我们推断,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确定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重点的大背景下,未来的中国劳动市场,对人类学家,特别是对应用人类学人才,比如工商人类学家等的需求,将会有快速的增长。
在此,我们希望中国的人类学同仁们,都能够充分意识到中国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人类学学科本身的不断发展,为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人类学界一定能够抓住时机,面临西方国家正在迅速重新崛起的工商人类学,我们不应该落后,也决不会落后,我们有信心后来居上,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奇迹力量,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进而促进整个人类学学科的大发展。
[⑨] Tian, Robert, Michael Lillis, and Alfons van Marrewijk (2010). 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 Miami, FL: North American Business Press.
[11] Robet Guang Tian. 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and Unique Methodologies: 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Applications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Vol. 1 (2),2010。
宁夏法希姆公司聘请人类学家为企业发展服务(经济时报报道)
宁夏法希姆国际清真食品产业有限公司,日前决定聘请工商人类学专家田广博士和李德宽教授为公司特聘人类学家顾问,为做大做强企业提供专家咨询服务。该公司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马来西亚政府共同支持下,于2012年组建起来的中外合资公司,其投资主体为宁夏农业综合投资有限公司(出资51%)和马来西亚法希姆科技有限公司(出资49%)。
据公司董事长马凤霞女士介绍,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具有发展清真食品产业独一无二的天然优势。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组建该公司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公司完全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和国际惯例的要求,在生产经营方面确定了一个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模式,力图深度整合国际清真食品产业资源,引导和带动宁夏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及上、下游产业共同合作发展,打造出具有国际品牌价值的宁夏清真食品。
此次公司聘请的首席人类学家田广博士,是美国《国际工商人类学期刊》杂志主编,在加拿大和美国从事工商人类学研究和教学近20年,曾在美国担任多家中餐饮食服务公司的顾问,具有丰富的饮食服务市场营销策划的经验。田广博士目前是中国汕头大学商学院外国专家教授,他将为法希姆国际清真食品产业有限公司品牌创立和市场发展,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
公司聘请的人类学专家顾问李德宽教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大学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的博士导师,他长期以来致力于清真饮食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研究。李德宽教授认为,宁夏清真产业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非清真食品进入不了穆斯林消费市场,而清真食品不但能够进入该市场,也能够进入一般消费市场。发展清真产业是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宁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凤霞女士指出,全球清真食品市场每年交易额达2.1万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5000亿美元。宁夏法希姆国际清真食品产业有限公司,旨在将宁夏发展民族特色经济的规划、政策,由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实现落地,从而打开宁夏与东南亚、中东阿拉伯国家、世界穆斯林清真市场的互认通道,将宁夏打造为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国际贸易集散地奠定基础。
田广博士在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了初步调查后,建议公司认真学习和借鉴泰国农工商产业集团的正大模式,将宁夏的农民庭院经济和农户家畜饲养与清真食品市场加以组合,形成具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特色的清真食品从原材料到加工再到市场的产业链,进而打造宁夏清真食品的国际品牌。
人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工商人类学的崛起
引言
目前,不论是公共机构还是私营机构都在寻求熟知企业文化的雇员和研究人员。由于研究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商业领域的教授也许需要调整课程的设置来适应商界的变革,而在这个世界里,定性的分析方法,诸如人类学之类的分析方式,正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和青睐(Tian and Walle, 2008, Emery, Kramer, Tian 2001; Tian 2001)。虽然人类学已在商业实践中作出了显著的贡献(Jordan 2003),但是这种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却没有广泛地渗透到商业教育中(Tian 2002)。本文在依据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如何将人类学全面地引入商业教育的有关问题,并简要介绍西方工商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具体而言,作者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综述商业教育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2)分析人类学分析法成功地应用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过程;(3)并以此为例讨论人类学分析法应用于商业教育中的可行性。(4) 西方工商人类学的发展与崛起过程。作者希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人类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将此观点应用于商业教育中。
何谓人类学?
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环境所作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反应。尽管人类学经常被人们误解为“象牙塔”式的规则,但是它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诸如城市生活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和后现代主义问题(Armansyah 2003)。虽然人类学作为一种规则和分析方法最近才被正式应用于商业研究之中,但事实上学者们非正式地将人类学运用于商业领域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古典的人类学研究方法诸如实地研究录,观察法,访谈法等,对商业领域研究的适用性也早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明(Jordan 2003, Walle 2002, 2000)。
近几年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占据突出地位的“自然主义分析法”显然受惠于人类学的实地调查观察分析法(Belk, Sherry, Wallendorf 1989)。自然主义分析法的基本策略是通过参与式观察,研究和解释人们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的实际行为及其与行为发生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和价值等。这种分析法要求研究人员从参与观者的角度解释调查对象的行为,而不是依照观察者的感觉或者主观想法作出结论。凭借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有效地感知消费者的行为动机及其影响他们行为反应的因素。这种定性分析方法使自然主义分析法获得了广泛赞誉,而人类学的实地参与分析法也在为Belk, Sherry, 和Wallendorf 所采用的自然主义分析技术中得以体现。
与此相关的是被Hirschman (1986)称为“人文要素”的营销研究,与人类学的分析法一样,“人文要素”的营销研究也基于定性分析。因此,目前流行于营销学和消费行为研究的人类学,可以被视为该领域中定性与人文要素研究过程的一个组成。在此背景下,实地研究录实际上是一种以主观方式描述事务发展进程的一种方法,而这种主观意识来自于观察者对被调查者的感性认识。人类学家对于依据此种感受是否可以得到科学性较强的结论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在20世纪60年代,不同观点的分歧,导致人文要素研究的倡导者与追求严谨性的科学家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人类学同时还为分析特殊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Harris and Moran (1987)关注到了这么一个事实: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自我认识,营造人们的归属感,构建人们的行为规则,并且根据目标的重要性将目标等级化等。根据人类学家的理论,文化提供了一套能够矫正和激励人类行为的可供学习、分享、而又紧密相联的符号,代码,价值观和知识等。近些年来,拥有国际经验的学者们写了众多如何在外国经营的指南性著作,以便帮助那些跨国企业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促使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为争取利润的最大化而进行更有效地经营实践。
人类学使用文化的概念来描述和分析人类的行为、价值观、选择、偏好、实践、利益和态度等。古典人类学理论认为,文化潜伏于各种社会形态和各类社会生活之中。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事实上文化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合作成为一种可能,并使其富有意义。因此,文化概念对于努力探讨和理解消费行为的学者们而言,具有及其重要的参考价值(Costa 1995Harris & Moran 1987)。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文化为研究为宗旨的文化人类学家们,已经对产业和企业设置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广泛关注于企业文化及其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例如,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所形成的人类关系学派,通过系列化的研究,构建了一套显示非正式文化模式、世代群体等如何影响企业组织的人类学理论体系。近期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更多地表明,企业内部特殊的价值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人类学分析法对这方面的研究所做出的显著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目前,人类学分析法和人类学定性分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业研究中。而以工商管理研究为方向的人类学家,应用参与式观察法这一传统模式,搜集和整理基层企业文化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Baba and Batteau 2003, Jordan 2003)。
例如,施乐公司聘请了人类学家帮助公司设计针对技术服务人员的更为有效的培训项目。人类学家在接受了研究项目之后,要像技术人员一样接受培训,并且亲自接听答复公司服务电话,以便掌握技术人员面对顾客时所发生的种种可能的情况。人类学家的研究揭示,教会人们如何使用复印机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因为大量的服务电话并不是来自具有较高机械操作和运用水平的客户。许多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操作机器。此项源于第一手参与式观察的研究结论,促使施乐公司在培训技术员时更为强调与客户的关系(Baba and Batteau 2003)。
近期案例
根据研究,商业人类学分析法大约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正式开始应用,当时应用型人类学家Suchman和Orr调查分析人们如何与技术要素产生相互影响的问题。从那以后,大量的人类学家开始从事于商业领域的研究,他们通常被授予不同的职称,诸如“知识联络人”、“人种学者”、“评估员”等头衔。近几年,人类学家更多地涉入企业经营的战略性及操作性研究,包括对消费者研究的项目。在此类研究中,人类学家往往在技术产品开始大量销售前对性能及其使用者所可能有的反应进行评估(Walsh 2001.)。
在实践中,商业人类学研究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从营销策略到企业文化,从产品设计到商业发展的全部领域。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人类学家Victor Barac博士,与当地一家互助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以更新该公司的广告策略,他还与加拿大电影公司合作一个项目,即蹲点剧院观察从购买小吃的模式到海报吸引人们注意的整个过程,并且就服务态度和环境体验方面的问题对顾客进行访谈调查 (Mulroney 2002.)。
人类学家Baba 与 Batteau和其他学者一起,在密西根韦恩州立大学的人类学课程中成功地将人类学与商业教育融合在一起(Baba and Batteau 2003.)。他们指出,研究已经显示国际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企业不能理解和适应国外异文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决策者们必须熟知这些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才能有效捕捉商机。而充分发挥人类学家的才能,并且正确使用人类学分析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当然,对于工商领袖人物来说,领会国内企业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但与之相比,理解国际文化背景却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国际文化差异的程度远远大于国内企业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国际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做出令人产生误解的决策,使得不适当行为或者错误决策的潜在可能性成倍增加。在研究国内和国外的社会背景时,人类学家尤其擅长于发现和解释影响企业战略和操作的行为模式(Bennett 1954.)。人类学家的这一擅长,是完全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的研究(Baba and Batteau 2003.)。
著名的工商人类学家Jordan博士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在商业类学校的影响力增强。随着商业人类学的地位上升,我们更加有必要在商业教育中对其做出更全面地介绍。人类学家在商业类学校商业教育的关于消费者研究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哈佛大学的Saltman 和McCracken 教授 ,西北大学的Sherry 教授,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Arnould 教授 ,韦斯特伯里-纽约州立大学的Olsen 教授,和犹他州立大学的Costa 教授等, 都是已经对商业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类学家。另一方面,商业专业的教授,像Hill 和Kaufman-Scarborough 博士等,他们在商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广泛采纳了人类学实地调查参与分析法,并将其应用于他们的商业研究中(Jordan 2003)。
结构主义分析法和后结构主义分析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学分析法强调社会结构分析。据此,人类学分析法认为文化要素是构成人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的特殊部分。社会化的过程促成了趋于隐蔽的模式化的思考方式,个体则被视为文化的一部分。此类观点在商业和消费者研究领域中十分普遍。因此,该方法设想出某种通常被理解为“民族特性”的模式:即社会中大部分人以相对无意识的方式形成自身的观点并对事物作出反应。无论何时,当人类学学者们谈论某个方面的问题时,例如,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比较, 他们便会应用各种各样的民族特性模型进行分析。在微观方面的应用中,人类学家们将此类研究方法应用于对各种组织,特别是对构建“企业文化”的研究方面。
社会结构主义分析法,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显示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分析范式似乎趋于落伍。Walle 博士 (2002) 曾经指出,有效的服务促成了现代结构模式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即使它们不如学者们所想象的那般强大或者普遍),即使这种方法没有复兴,但是却已经开始盛行。到了20世纪,哲学现象学分析法成为研究者观察分析人类有意识的思考并如何将思想作用于行为、情绪和世界观的一种主要工具。结构主义分析法研究的是在社会化进程中,那些被固化为隐蔽的和无意识的思维模式。而现象学分析法研究的则是有意识的思维,关注的是个体而非群体。
哲学学派地位的提升导致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它排斥文化团体,用个体取代团体,因此在社会结构主义者中盛行。哲学学派用研究个体的模型来分析特定群体的反应,并把它和主流群体区分开来(如果这个主流群体存在)。研究差异群体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特定的目标市场),使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析法成为在营销研究者流行的方法。虽然社会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各类研究者的哲学基础存在差异,但是受益于人种论分析法,这些差异不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组织对人种论分析法的采纳与否。这些研究组织要通过科学理论来评估分析并寻找适合于研究人类的分析法。
消费者行为与人类学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是影响营销和消费的关键力量。著名的工商人类学家Jordan博士指出,“人类学家在文化、历史和全球背景下观察消费者行为” (Jordan 2003:64)。Richins (2000)认为对消费者的研究是一门社会科学。他认为消费与个人健康和福利相关,对经济行为影响很大;很多紧迫的社会问题与消费者行为相关(诸如吸烟,滥饮酒等会使个人和家庭造成不良影响)。他认为,消费及其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并且十分有力地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著名的工商人类学家Koprowskj (1999)认为,无论是在线聊天室还是舒适的商店,对商业有利的亚文化群无处不在。现代商业人类学家会使用摄像机、录音机和寻呼机等进行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这些研究者追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帮助企业决策者改进文化敏感型的营销战略。Robinson和他的同伴使用人类学分析法观察和定义消费过程,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他们没有向人们询问问题,而是观察人们的实际行动。通过此项调查,他们帮助开发了一种OTC新感冒药,帮助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开发了新式站台货车;他们帮助箱式背包制造商JanSport以全新的方式展示其在运动品商店的产品;还帮助Frito-Lay更好地细分市场。
根据Mulroney (2002)的观点,在商业研究领域中应用最明显的人类学分析法是在零售业中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是。商业人类学家Newman (1993),验证了经济规律对人们消费模式、生活模式和家庭关系的影响。Anthropologist Paco Underhill (2000) 在其撰写《为何我们会购买:购物科学》中探讨了零售业中的消费者行为。他剖析了为什么消费者为了购买一件商品进入商店,而结果却购买了另外的商品,他认为是商店的氛围对购物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cCracken (1990)在《文化与消费:分析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特征的新方法》中,说明了消费过程与文化是怎样产生共鸣的。McCracken把消费的定义扩大,认为消费应该包含消费品和消费性服务的产生、被购买以及被使用的全过程。根据McCracken的观点,文化和消费在历史、理论和实践这三个大背景下神秘地交织在一起。
人类学家Bierck (2001)认为,定性分析法和观察式研究可以帮助决策者提高洞察力,而这是定量分析法做不到的。同时,McFarland (2001)观察到,当消费者对新产品作出反应时,他的同伴会为其作出定性分析,并对消费者的决定产生影响。人种论分析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此类市场研究中,研究影响消费者做出决定的文化趋势、态度和生活模式。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人类学家并非简单地寻求问题的答案,相反,他们试图探求一件产品是怎样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适应的。例如,Whirlpool最近邀请一位专注于研究内部组织的人类学家做一次关于高档浴缸行业的研究。所采用的战略是人类学家所擅长的研究方式,即分析被调查者的真实感受,而非数据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将定性分析法和开放式采访方式相结合,观察了消费者实际使用产品的全过程。
调查以来自四个不同市场的15个家庭作为样本,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入室采访和拍摄参与者沐浴的过程(沐浴时穿着沐浴服),对参与者询问诸如“何时考虑购买浴缸,对浴缸是什么印象”等开放式问题,并告知他们洗浴的照片将刊登在期刊或者杂志上。照片的主题便是沐浴在浴缸中的消费者。“此类倾向──情绪,文化,符号──很有感染力”。他们还更新了Whirlpool关于高档浴缸的定义。参与者认为对浴缸的分类和感觉很重要,这一点被调查组做为重点所强调。由于调查是在参与者家中进行,因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参与者的真实反应。
根据McFarland (2001)的观点,人种论分析法的真实力量体现于产品开发的前期阶段。消费者人类学家的分析方法是归纳而非演绎。正如一位人类学家所观察到的,“进入消费者家里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如何进行产品分类才是有意义的”。例如,牙膏营销往往关注的是牙膏的防蛀和美白效果。但是人种论分析法研究发现消费者对牙膏关注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牙龈和舌头──当他们把牙刷放入口腔中时的整体感受;他们不再仅仅关注牙膏的防蛀效果。一些名牌牙膏,例如高露洁,声称“即使刷完牙也能继续发挥效用”,这种口号设计是为了迎合广义的牙齿护理理念。正如Lacayo (2001)所称:“消费者人类学分析法花时间去理解消费者为何使用以及如何使用该产品。”
定性分析研究者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利用人类学分析法创新分析技法(如Belk, Sherry, Wallendorf 1989创造的自然主义分析法),目的是为了研究消费者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为何做出购买并消费该产品的决定。营销过程包括为产品设定目标客户并对其进行销售,因此人类学家除了要知道特定群体在关注某类产品和产品使用时的感受外,还有责任找出被购买、被定价和被消费的产品的特殊性。通过细致地观察产品对人们生活的适应性,人类学家得到大量无法在正式采访中取得的有用的信息,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被企业所雇用(Walsh 2001.)。
商业教育的含义
目前人类学分析法正在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商业和消费者研究中,营销教授有必要将有关人类分析法适用性问题的讨论融入到他们的课堂中,以便将最新的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毫无疑问,人类学家正将独特的和无价的方法应用于商业世界,尤其是营销领域。
随着人类学在商业领域中的快速成长,人类学应该被冠以更高的知名度。以往,商业教育被认为过多地应用了定量分析法(Gremler, et. al. 2000),而人种论等定性分析法的使用,缓减了这种局面。过去20年里,对消费者的研究主要是倡导应用自然主义研究方法。应用于商业教育的人类学分析法顺应了这些倡议,并且特别适合于消费者行为的课程(Tian 2001.)。
就象人类学家们在哈佛商学院、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内布拉斯加大学,犹他大学等教授商业课程使用人类学分析法,这种应用于商业教育的人类学分析法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复兴。同时,人类学系(如在韦恩州立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也正在教授商业人类学课程。人类学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商业人类学家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商业教育机构正在寻找有商业经验的人类学教授来帮助培训“实践性的人类学家” (Walsh 2001)。
随着人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发展,商业教育者有必要将人类学讨论更充分地融入到他们的课程中。商业人类学课程也被建议引进商业学校。更多的人类学内容引入到具体的课程中用来反映商业世界不断变化的方法。在课堂中介绍人种学分析法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因为商业教育中的人类学分析法大部分包含了人种学的分析法。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商业教育者有必要对此进行适时调整。
与此同时,学生需要理解被商业研究者经常采用的简单的方式,即使这些方式不会发生在更具有学术性的人种学分析中。这种精简研究方式如果确实可以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有用的并具有经济效益的信息,那么是可以被接受的。所有的商业研究都会有时间和资金的约束,当然这些约束不会限制定性分析法的应用,诸如人类学分析法。
教师在学生被派出去参加参与式观察的项目前要对他们进行人类学分析法的培训,同时还包括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告诉他们需要认真严谨地工作,多为顾客利益的考虑,同时强调他们有道德义务。反之,会使问题变得混乱从而产生冲突。美国人类学协会、人类学应用社团和国家人类学实践协会建立了一套如何避免不合适的行为和怎样以一致的方式行事的准则与标准,教师和学生会因为遵守道德守则而受益。
多种不同方法的使用为人类学启发式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学分析法被用来检测诸如家庭、亲属关系、性别和友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及宽泛的文化模式如何影响消费者反应等问题。学生们也意识到人类学分析法的独特贡献。在消费者行为中,消费者怎样看待产品、获取产品和消费产品的过程,正被人类学分析法长期使用,并为研究象征性消费进程提供参考。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数据在没有进行合理分析前,不能成为帮助决策的有用信息,并教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对于那些展示定性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总是不能与他们的定量分析一样被高估。学生要形成这样的认识:以经验观察为开端的人类学分析应该要进行批评性分析。
目前,人类学在商业研究领域尤其是消费者研究领域有了很高的地位。人类学分析法也正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大学课程中,如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研究。定性分析法——人文的和定性的社会科学技术,也已经在商业教育中进行教授,这种向人类学转移的态势将注定给这些分析工具以更高的知名度。同样,这种增长趋势导致进行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研究的教师们有必要越来越多地开设他们的定性分析的课程,诸如人类学和人种学等课程。
西方工商人类学的发展与崛起
虽然由于学派的不同,人类学家对自己学科结构的划分与分析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语言人类学为传统的四大分支。人类学因为其研究方法的独特而成为西方上个世纪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学科,上个世纪末,人类学的发展受到工业和科技文明的较大冲击而放缓了速度,近几年来又有了较大和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以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应用人类学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以至在美国许多人类学家将应用人类学列为人类学的第五个分支。其实应用人类学是一个泛称,包括所有以人类学的方法为手段进行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领域,比如当我们应用人类学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就将这类研究统称为教育人类学。同理,当我们将人类学应用于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时,我们就将之称为城市人类学(也被称作都市人类学)。
人类学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说起来也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了,比如,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的1920-19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便开始了对座落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 (Western Electric's Hawthorne Works)雇员人际关系与劳动效益的研究。参与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Elton Mayo和W. Llyod Warner依据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应用参与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影响工商管理研究长达数十年的结论,即雇员的劳动效益会随着管理层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该项研究成果被誉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石,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当时被称作工业人类学)的诞生 (Tian and Lillis 2010)。
此后,人类学家们便开始广泛从事应用方面的研究,从工商管理到妇幼保健,从军事行动到国际援助,从幼儿教育到通俗文化,等等无所不及。1941年应用人类学学社在哈佛大学成立,1946年Burleigh Gardner和W. Llyod Warner等脱离了大学环境组建了社会研究合作公司(Social Research Incorporated),开创了人类学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的先河。社会研究合作公司的业务囊括了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功地为数百家大中型工商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至今依然是美国非常活跃的工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之一。
在195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受雇于美国国务院主持一个培训项目,教育将被派往北美以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在其著名的《沉默的语言》一书中Hall博士首次提出了非言语交流的特性及其重要性,并且指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个很小的失误很可能导致一个工程项目或一个和平协议的彻底毁灭。他的理论成为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的工商企业主管所必须熟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人类学家Gary Ferraro博士等延续了Edward T. Hall的研究,并逐步完善和形成了跨文化交流与国际经济贸易的规范模式 (Ferraro 2006)。
到了1960年代,随着美国军事势力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扩张,美国国防部开始计划公开招募人类学家为其在拉丁美洲和越南的军事行动服务。此举无疑引起有正义感的人类学家们的批评和抵制,认为有违人类学家的职业道德底线。1968年美国人类学学会在其会刊上登载了美国国防部的广告,招募人类学家在其越南参谋部与心理学家合作研究越南文化与越南人行为模式,此举当时在全美国的人类学家中引起了强大的反抗和抵制,美国人类学学会不得不撤除该则广告以平息持续不断的抗议。到了1970年,有可靠消息来源说有个别人类学家曾秘密受雇于美国国防部,在泰国从事与军事行动有关的秘密研究项目。此消息的确认极大的震动了整个美国人类学界,大家普遍认为人类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正面临着一场职业道德危机。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美国人类学学会于1971年表决通过了《职业责任守则》。该守则明确规定人类学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签署秘密雇佣协议,任何人类学研究报告都不得只交由研究委托方而不提供给普通大众。该《职业责任守则》无疑束缚了工商人类学家的手脚,因为工商人类学研究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委托方的商业机密,而出资委托研究的厂商家们,是绝对不情愿将研究报告公布于众的。由此,工商人类学便进入了长达十余年的冬眠状态,鲜有成果与进展。
时至1980年代,由于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吸收力度有限,从事应用研究的人类学家日益增多,他们当中不乏受雇于工商企业的人类学家。而受雇于工商企业自然就要格守企业的商业机密。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美国人类学界关于职业道德的争论,学会最终同意职业性研究,从而使得工商人类学有了法理依据,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了他们的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生涯。与此同时,“文化”这样一个人类学最常用的词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众传播媒体和工商企业家们,也突然变得对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极大的兴趣。促使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
根据工商人类学专家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日本的经济崛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而伴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美国,欧洲,甚至亚洲的其他国家,都对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出于国际经济贸易的需要,学习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成为欧美许多工商企业管理层的首要工作。而人类学家对文化研究的特殊本能正好借此机会得以充分发挥。在此期间,许多以人类学研究为主的工商管理学术著作问世,比较著名的有Richard Pascale和Anthony Anthos所著作的《日本管理之艺术》(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Terrence Deal 和Allan Kennedy所发表的《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等等。
1987年,美国成立了学习研究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简称IRL,旨在研究学习的自然过程以及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虽然该研究所是一个综合研究机构,但其主要研究方法则是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及互动分析。IRL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以提高工人的学习能力为手段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进入到1990年代以来,工商人类学家的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高层所认可,成为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主体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许多跨国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出于公司赢利的需要,贻d始正式雇佣人类学家为公司的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研究。比如著名的电信设备公司摩托若拉,著名的电器制造商通用公司,著名的金融跨国财团花旗银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等都正式雇佣了人类学家,有的甚至雇佣了一个人类学家团队,为企业内部的长期正式从业职员,为公司的战略发展而从事人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为学术目的而开始参与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Jerry Asltman 和Grant McCracken教授,西北大学的John Sherry 教授等。此外,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教授也开始采用人类学方法从事工商管理研究,比如儒特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商学院教授Carol Kaufman-Scarborough博士等。澳大利亚沃隆贡大学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商学院的Kathy Rudlkin 博士与Hemant Deo博士应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在2005-2006年对当地数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了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说人类学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方法,对于银行业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应该大力推广。
自1990年中期以来,许多人类学系正式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并开始培养工商人类学硕士或博士,比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奥尔根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 ,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布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更于最近开设了工商管理学与人类学双硕士学位,很受欢迎。而人类学对商学院教学大纲的影响力,根据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自从1980年的中期以来,在日益增大,特别是在组织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与管理,商业竞争情报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其教学实践中,已经大量引入人类学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003年,Ann Jordan 博士发表了她的重要著作《工商人类学》(Business Anthropology),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正式确立。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开始在一些商学院系开设。目前在工商管理领域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研究中,对以下一些特定的方向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行为,产品设计与开发,商业竞争情报,跨国经营管理等。根据某些学者的超前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公司都将不得不设立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首席人类学家,正如同近年来所新出现的首席信息分析师一样,首席人类学家将同公司的其他高级主管一道,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出谋划策,特别是要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尽心协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
首席人类学家职位的设立,将是一个特别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国国家领导人不断强调要建立和谐社会,而企业内部员工的和谐相处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说,在中国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对于国家利益而言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人类学从总体上来说在中国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学科,而工商人类学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中国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前景广阔。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导师周大鸣 教授,以其特有的学术敏感和对中国应用人类学发展的责任感,已经开始组织有关人员从事工商人类学基本教科书的写作,这是值得庆贺的。
我们希望中国的人类学同仁们,都能够充分意识到中国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人类学学科本身的不断发展,为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极为良好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人类学界一定能够抓住时机,面临西方国家正在迅速重新崛起的工商人类学,我们决不会落后,也不应该落后,而且我们也有信心后来居上,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奇迹力量,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并进而促进人类学整个学科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工商人类学简介
田广 博士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学科,她是一个跨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人类学。狭义主要是指对人类体质和体形发展规律的研究,通常称为体质人类学。广义人类学研究范围广泛,可以说囊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人类社会生活,即由人类创造并由社会继承下来的技术,经济,社会结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交易行为等等。广义人类学又可细分为文化人类学或者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城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管理人类学,环境人类学等等。
当然,由于学派的不同,人类学家们对自己学科结构的划分与分析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认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语言人类学为传统的四大分支。人类学因为其研究方法的独特而成为西方上个世纪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学科,到了上个世纪末人类学的发展受到工业和科技文明的较大冲击而放缓了速度,近几年来又开始了较大和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以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即应用人类学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以至在美国许多人类学家将应用人类学列为人类学的第五个分支。其实应用人类学是一个泛称,包括所有以人类学的方法为手段进行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领域,比如当我们应用人类学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就将这类研究统称为教育人类学。同理,当我们将人类学应用于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时,我们就将之称为城市人类学(也被称作都市人类学)。
人类学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说起来也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了,比如,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的1920-19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便开始了对座落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 (Western Electric's Hawthorne Works)雇员人际关系与劳动效益的研究。参与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埃尔佟•马犹 (Elton Mayo)和黎尤德•沃耐尔 (W. Llyod Warner)依据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应用参与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影响工商管理研究长达数十年的结论,即雇员的劳动效益会随着管理层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该项研究成果被誉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石,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当时被称作工业人类学)的诞生。
此后,人类学家们便开始广泛从事应用方面的研究,从工商管理到妇幼保健,从军事行动到国际援助,从幼儿教育到通俗文化,等等无所不及。1941年应用人类学学社在哈佛大学成立,1946年勃雷•贾德纳(Burleigh Gardner)和黎尤德•沃耐尔 (W. Llyod Warner)等脱离了大学环境组建了社会研究合作公司(Social Research Incorporated),开创了人类学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的先河。社会研究合作公司的业务囊括了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功地为数百家大中型工商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至今依然是美国非常活跃的工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之一。
在195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埃德沃德•豪尔(Edward T. Hall)受雇于美国国务院主持一个培训项目,教育将被派往北美以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在其著名的<<沉默的语言>>一书中,豪尔博士首次提出了非言语交流的特性及其重要性,并且指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个很小的失误很可能导致一个工程项目或一个和平协议的彻底毁灭。他的理论成为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的工商企业主管所必须熟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人类学家格雷•费拉若 (Gary Ferraro)博士等延续了豪尔的研究,并逐步完善和形成了跨文化交流与国际经济贸易的规范模式。
到了1960年代,随着美国军事势力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扩张,美国国防部开始计划公开招募人类学家为其在拉丁美洲和越南的军事行动服务。此举无疑引起有正义感的人类学家们的批评和抵制,认为有违人类学家的职业道德底线。1968年美国人类学学会在其会刊上登载了美国国防部的广告,招募人类学家在其越南参谋部与心理学家合作研究越南文化与越南人行为模式,此举当时在全美国的人类学家中引起了强大的反抗和抵制,美国人类学学会不得不撤除该则广告以平息持续不断的抗议。到了1970年,有可靠消息来源说有个别人类学家曾秘密受雇于美国国防部,在泰国从事与军事行动有关的秘密研究项目。此消息的确认极大的震动了整个美国人类学界,大家普遍认为人类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正面临着一场职业道德危机。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美国人类学学会于1971年表决通过了<<职业责任守则>>。该守则明确规定人类学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签署秘密雇佣协议,任何人类学研究报告都不得只交由研究委托方而不提供给普通大众。该<<职业责任守则>>无疑束缚了工商人类学家的手脚,因为工商人类学研究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委托方的商业机密,而出资委托研究的厂商家们,是绝对不情愿将研究报告公布于众的。由此,工商人类学便进入了长达十余年的冬眠状态,鲜有成果与进展。
时至1980年代,由于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吸收力度有限,从事应用研究的人类学家日益增多,他们当中不乏受雇于工商企业的人类学家。而受雇于工商企业自然就要格守企业的商业机密。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美国人类学界关于职业道德的争论,学会最终同意职业性研究,从而使得工商人类学有了法理依据,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了他们的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生涯。与此同时,“文化”这样一个人类学最常用的词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众传播媒体和工商企业家们,也突然变得对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极大的兴趣。促使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
根据工商人类学专家安• 峤丹(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日本的经济崛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而伴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美国,欧洲,甚至亚洲的其他国家,都对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出于国际经济贸易的需要,学习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成为欧美许多工商企业管理层的首要工作。而人类学家对文化研究的特殊本能正好借此机会得以充分发挥。在此期间,许多以人类学研究为主的工商管理学术著作问世,比较著名的有理查德•帕斯科勒(Richard Pascale)和安塞尼•安塞斯(Anthony Anthos)所著作的<<日本管理之艺术>>(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特兰斯•迪尔(Terrence Deal) 和埃蓝•肯尼迪(Allan Kennedy)所发表的<<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等等。
1987年,美国成立了学习研究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简称IRL,旨在研究学习的自然过程以及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虽然该研究所是一个综合研究机构,但其主要研究方法则是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及互动分析。IRL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以提高工人的学习能力为手段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进入到1990年代以来,工商人类学家的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高层所认可,成为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主体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许多跨国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出于公司赢利的需要,开始正式雇佣人类学家为公司的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研究。比如著名的电信设备公司摩托若拉,著名的电器制造商通用公司,著名的金融跨国财团花旗银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等都正式雇佣了人类学家,有的甚至雇佣了一个人类学家团队,为企业内部的长期正式从业职员,为公司的战略发展而从事人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为学术目的而开始参与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杰瑞•撒尔特曼(Jerry Asltman) 和格兰特•马克侩肯(Grant McCracken)教授,西北大学的约翰•雪利(John Sherry) 教授等。此外,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教授也开始采用人类学方法从事工商管理研究,比如儒特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商学院教授卡洛•考夫曼-斯卡伯若 (Carol Kaufman-Scarborough)博士等。澳大利亚沃隆贡大学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商学院的凯西•陆德肯(Kathy Rudlkin) 博士与赫曼特• 迪欧(Hemant Deo)博士应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在2005-2006年对当地数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了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说人类学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方法,对于银行业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应该大力推广。
自1990年中期以来,许多人类学系正式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并开始培养工商人类学硕士或博士,比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奥尔根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 ,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布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更于最近开设了工商管理学与人类学双硕士学位,很受欢迎。而人类学对商学院教学大纲的影响力,根据安• 峤丹(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自从1980年的中期以来,在日益增大,特别是在组织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与管理,商业竞争情报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其教学实践中,已经大量引入人类学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003年,安•峤丹(Ann Jordan) 博士发表了她的重要著作<<工商人类学>>(Business Anthropology),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正式确立。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开始在一些商学院系开设。目前在工商管理领域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研究中,对以下一些特定的方向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行为,产品设计与开发,商业竞争情报,跨国经营管理等。根据某些学者的超前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公司都将不得不设立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首席人类学家,正如同近年来所新出现的首席信息分析师一样,首席人类学家将同公司的其他高级主管一道,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出谋划策,特别是要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尽心协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
首席人类学家职位的设立,将是一个特别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国国家领导人不断强调要建立和谐社会,而企业内部员工的和谐相处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说,在中国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对于国家利益而言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人类学从总体上来说在中国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学科,而工商人类学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中国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前景广阔。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导师周大鸣教授,以其特有的学术敏感和对中国应用人类学发展的责任感,已经开始组织有关人员从事工商人类学基本教科书的写作,这是值得庆贺的。
我们希望中国的人类学同仁们,都能够充分意识到中国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人类学学科本身的不断发展,为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人类学界一定能够抓住时机,面临西方国家正在迅速重新崛起的工商人类学,我们决不会落后,也不应该落后,而且我们也有信心后来居上,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奇迹力量,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并进而促进人类学整个学科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请来信索取
田广博士(Robert Guang Tian)现为美国纽约麦戴尔大学工商管理系终身教授,TUI大学工商管理学博士导师,核心教授。
作者:(美)田广,(美)麦克.理李斯, (荷兰) 奥锋 旺 唛瓦杰克著
出版社:美国北美商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这是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撰写的一本英文论著,著名应用人类学家阿尔法.维尔博士作序。全书共十二章,前五章属于基本理论和方法探讨。第一章为导论,简要介绍人类学与工商管理学的基本要义,以及工商人类学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为工商人类学发展史,简略描述从经济人类学,工业人类学,到工商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三章为方法论,介绍和分析工商人类学研究中所常用的方法。第四章为文化论,探讨文化要素在工商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五章为实录志与工商管理,回顾和总结实录志在工商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章到第十二章主要讨论人类学在工商管理实践中的应用问题。第六章为人类学与市场营销,论述人类学对市场营销的贡献。第七章为消费行为与人类学,探讨如何将人类学方法应用于消费行为研究。第八章为产品设计与人类学,阐述人类学方法在产品设计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为人类学与商业竞争情报,探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商业竞争情报研究研究中的功能和贡献。第十章为国际工商管理与人类学,从文化价值的角度分析人类学对国际工商贸易管理的贡献。第十一章为人类学与企业家,回顾和总结人类学对不同企业家的研究成果。第十二章为工商管理教育与人类学,探讨人类学在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工商人类学发展的前景。
该书是北美第一部全面总结和介绍工商人类学基本原理和发展过程的教科书,作者参考了大量人类学和工商管理学既有研究成果,共有多达1100条章节底注。维尔博士在其所作序言中指出,正是在今日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作者完成了这部著作,从历史和应用的角度向读者们展示了人类学在工商管理科学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人类学与决策科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工商人类学必将拥有更广阔的天地,而从事工商人类学研究的学者们也将更加受到社会的欢迎。
本书的主要作者田广 博士于1987年毕业于经济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于1989年前往加拿大约克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受到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并因此而荣获加拿大1996年度国庆委员会荣誉奖。1999年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发表的人类学专著<<加拿大华人,华裔加拿大人:调整与适应过程>>被多所北美大学列为研究移民与华人社区问题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并于同年以杰出人才身份移民美国。田广 博士现为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马戴尔大学的终身 教授。自1996年以来,田广 博士多次前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北美工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便是其来我校讲座的主题之一。
人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工商人类学的崛起
蓝雪华 田广
引言
目前,不论是公共机构还是私营机构都在寻求熟知企业文化的雇员和研究人员。由于研究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商业领域的教授也许需要调整课程的设置来适应商界的变革,而在这个世界里,定性的分析方法,诸如人类学之类的分析方式,正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和青睐(Tian and Walle, 2008, Emery, Kramer, Tian 2001; Tian 2001)。虽然人类学已在商业实践中作出了显著的贡献(Jordan 2003),但是这种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却没有广泛地渗透到商业教育中(Tian 2002)。本文在依据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如何将人类学全面地引入商业教育的有关问题,并简要介绍西方工商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具体而言,作者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综述商业教育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2)分析人类学分析法成功地应用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过程;(3)并以此为例讨论人类学分析法应用于商业教育中的可行性。(4) 西方工商人类学的发展与崛起过程。作者希望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人类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并通过教学实践将此观点应用于商业教育中。
何谓人类学?
人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环境所作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等反应。尽管人类学经常被人们误解为“象牙塔”式的规则,但是它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诸如城市生活问题,种族冲突问题和后现代主义问题(Armansyah 2003)。虽然人类学作为一种规则和分析方法最近才被正式应用于商业研究之中,但事实上学者们非正式地将人类学运用于商业领域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古典的人类学研究方法诸如实地研究录,观察法,访谈法等,对商业领域研究的适用性也早已经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明(Jordan 2003, Walle 2002, 2000)。
近几年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占据突出地位的“自然主义分析法”显然受惠于人类学的实地调查观察分析法(Belk, Sherry, Wallendorf 1989)。自然主义分析法的基本策略是通过参与式观察,研究和解释人们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的实际行为及其与行为发生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和价值等。这种分析法要求研究人员从参与观者的角度解释调查对象的行为,而不是依照观察者的感觉或者主观想法作出结论。凭借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有效地感知消费者的行为动机及其影响他们行为反应的因素。这种定性分析方法使自然主义分析法获得了广泛赞誉,而人类学的实地参与分析法也在为Belk, Sherry, 和Wallendorf 所采用的自然主义分析技术中得以体现。
与此相关的是被Hirschman (1986)称为“人文要素”的营销研究,与人类学的分析法一样,“人文要素”的营销研究也基于定性分析。因此,目前流行于营销学和消费行为研究的人类学,可以被视为该领域中定性与人文要素研究过程的一个组成。在此背景下,实地研究录实际上是一种以主观方式描述事务发展进程的一种方法,而这种主观意识来自于观察者对被调查者的感性认识。人类学家对于依据此种感受是否可以得到科学性较强的结论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在20世纪60年代,不同观点的分歧,导致人文要素研究的倡导者与追求严谨性的科学家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人类学同时还为分析特殊文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Harris and Moran (1987)关注到了这么一个事实:文化可以激发人们的自我认识,营造人们的归属感,构建人们的行为规则,并且根据目标的重要性将目标等级化等。根据人类学家的理论,文化提供了一套能够矫正和激励人类行为的可供学习、分享、而又紧密相联的符号,代码,价值观和知识等。近些年来,拥有国际经验的学者们写了众多如何在外国经营的指南性著作,以便帮助那些跨国企业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促使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为争取利润的最大化而进行更有效地经营实践。
人类学使用文化的概念来描述和分析人类的行为、价值观、选择、偏好、实践、利益和态度等。古典人类学理论认为,文化潜伏于各种社会形态和各类社会生活之中。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事实上文化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合作成为一种可能,并使其富有意义。因此,文化概念对于努力探讨和理解消费行为的学者们而言,具有及其重要的参考价值(Costa 1995Harris & Moran 1987)。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文化为研究为宗旨的文化人类学家们,已经对产业和企业设置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广泛关注于企业文化及其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例如,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所形成的人类关系学派,通过系列化的研究,构建了一套显示非正式文化模式、世代群体等如何影响企业组织的人类学理论体系。近期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更多地表明,企业内部特殊的价值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人类学分析法对这方面的研究所做出的显著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目前,人类学分析法和人类学定性分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商业研究中。而以工商管理研究为方向的人类学家,应用参与式观察法这一传统模式,搜集和整理基层企业文化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Baba and Batteau 2003, Jordan 2003)。
例如,施乐公司聘请了人类学家帮助公司设计针对技术服务人员的更为有效的培训项目。人类学家在接受了研究项目之后,要像技术人员一样接受培训,并且亲自接听答复公司服务电话,以便掌握技术人员面对顾客时所发生的种种可能的情况。人类学家的研究揭示,教会人们如何使用复印机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因为大量的服务电话并不是来自具有较高机械操作和运用水平的客户。许多人往往不知道如何操作机器。此项源于第一手参与式观察的研究结论,促使施乐公司在培训技术员时更为强调与客户的关系(Baba and Batteau 2003)。
近期案例
根据研究,商业人类学分析法大约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正式开始应用,当时应用型人类学家Suchman和Orr调查分析人们如何与技术要素产生相互影响的问题。从那以后,大量的人类学家开始从事于商业领域的研究,他们通常被授予不同的职称,诸如“知识联络人”、“人种学者”、“评估员”等头衔。近几年,人类学家更多地涉入企业经营的战略性及操作性研究,包括对消费者研究的项目。在此类研究中,人类学家往往在技术产品开始大量销售前对性能及其使用者所可能有的反应进行评估(Walsh 2001.)。
在实践中,商业人类学研究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从营销策略到企业文化,从产品设计到商业发展的全部领域。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人类学家Victor Barac博士,与当地一家互助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以更新该公司的广告策略,他还与加拿大电影公司合作一个项目,即蹲点剧院观察从购买小吃的模式到海报吸引人们注意的整个过程,并且就服务态度和环境体验方面的问题对顾客进行访谈调查 (Mulroney 2002.)。
人类学家Baba 与 Batteau和其他学者一起,在密西根韦恩州立大学的人类学课程中成功地将人类学与商业教育融合在一起(Baba and Batteau 2003.)。他们指出,研究已经显示国际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企业不能理解和适应国外异文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是瞬息万变的,决策者们必须熟知这些发展变化及其影响,才能有效捕捉商机。而充分发挥人类学家的才能,并且正确使用人类学分析法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途径。当然,对于工商领袖人物来说,领会国内企业的文化背景是非常重要的,但与之相比,理解国际文化背景却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国际文化差异的程度远远大于国内企业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国际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做出令人产生误解的决策,使得不适当行为或者错误决策的潜在可能性成倍增加。在研究国内和国外的社会背景时,人类学家尤其擅长于发现和解释影响企业战略和操作的行为模式(Bennett 1954.)。人类学家的这一擅长,是完全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的研究(Baba and Batteau 2003.)。
著名的工商人类学家Jordan博士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在商业类学校的影响力增强。随着商业人类学的地位上升,我们更加有必要在商业教育中对其做出更全面地介绍。人类学家在商业类学校商业教育的关于消费者研究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哈佛大学的Saltman 和McCracken 教授 ,西北大学的Sherry 教授,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的Arnould 教授 ,韦斯特伯里-纽约州立大学的Olsen 教授,和犹他州立大学的Costa 教授等, 都是已经对商业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类学家。另一方面,商业专业的教授,像Hill 和Kaufman-Scarborough 博士等,他们在商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广泛采纳了人类学实地调查参与分析法,并将其应用于他们的商业研究中(Jordan 2003)。
结构主义分析法和后结构主义分析法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学分析法强调社会结构分析。据此,人类学分析法认为文化要素是构成人们的思维、态度和行为的特殊部分。社会化的过程促成了趋于隐蔽的模式化的思考方式,个体则被视为文化的一部分。此类观点在商业和消费者研究领域中十分普遍。因此,该方法设想出某种通常被理解为“民族特性”的模式:即社会中大部分人以相对无意识的方式形成自身的观点并对事物作出反应。无论何时,当人类学学者们谈论某个方面的问题时,例如,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比较, 他们便会应用各种各样的民族特性模型进行分析。在微观方面的应用中,人类学家们将此类研究方法应用于对各种组织,特别是对构建“企业文化”的研究方面。
社会结构主义分析法,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显示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这种分析范式似乎趋于落伍。Walle 博士 (2002) 曾经指出,有效的服务促成了现代结构模式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即使它们不如学者们所想象的那般强大或者普遍),即使这种方法没有复兴,但是却已经开始盛行。到了20世纪,哲学现象学分析法成为研究者观察分析人类有意识的思考并如何将思想作用于行为、情绪和世界观的一种主要工具。结构主义分析法研究的是在社会化进程中,那些被固化为隐蔽的和无意识的思维模式。而现象学分析法研究的则是有意识的思维,关注的是个体而非群体。
哲学学派地位的提升导致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它排斥文化团体,用个体取代团体,因此在社会结构主义者中盛行。哲学学派用研究个体的模型来分析特定群体的反应,并把它和主流群体区分开来(如果这个主流群体存在)。研究差异群体的重要性(尤其是对特定的目标市场),使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分析法成为在营销研究者流行的方法。虽然社会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各类研究者的哲学基础存在差异,但是受益于人种论分析法,这些差异不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组织对人种论分析法的采纳与否。这些研究组织要通过科学理论来评估分析并寻找适合于研究人类的分析法。
消费者行为与人类学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是影响营销和消费的关键力量。著名的工商人类学家Jordan博士指出,“人类学家在文化、历史和全球背景下观察消费者行为” (Jordan 2003:64)。Richins (2000)认为对消费者的研究是一门社会科学。他认为消费与个人健康和福利相关,对经济行为影响很大;很多紧迫的社会问题与消费者行为相关(诸如吸烟,滥饮酒等会使个人和家庭造成不良影响)。他认为,消费及其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并且十分有力地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
著名的工商人类学家Koprowskj (1999)认为,无论是在线聊天室还是舒适的商店,对商业有利的亚文化群无处不在。现代商业人类学家会使用摄像机、录音机和寻呼机等进行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这些研究者追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帮助企业决策者改进文化敏感型的营销战略。Robinson和他的同伴使用人类学分析法观察和定义消费过程,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他们没有向人们询问问题,而是观察人们的实际行动。通过此项调查,他们帮助开发了一种OTC新感冒药,帮助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商开发了新式站台货车;他们帮助箱式背包制造商JanSport以全新的方式展示其在运动品商店的产品;还帮助Frito-Lay更好地细分市场。
根据Mulroney (2002)的观点,在商业研究领域中应用最明显的人类学分析法是在零售业中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研究是。商业人类学家Newman (1993),验证了经济规律对人们消费模式、生活模式和家庭关系的影响。Anthropologist Paco Underhill (2000) 在其撰写《为何我们会购买:购物科学》中探讨了零售业中的消费者行为。他剖析了为什么消费者为了购买一件商品进入商店,而结果却购买了另外的商品,他认为是商店的氛围对购物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cCracken (1990)在《文化与消费:分析消费品和消费行为特征的新方法》中,说明了消费过程与文化是怎样产生共鸣的。McCracken把消费的定义扩大,认为消费应该包含消费品和消费性服务的产生、被购买以及被使用的全过程。根据McCracken的观点,文化和消费在历史、理论和实践这三个大背景下神秘地交织在一起。
人类学家Bierck (2001)认为,定性分析法和观察式研究可以帮助决策者提高洞察力,而这是定量分析法做不到的。同时,McFarland (2001)观察到,当消费者对新产品作出反应时,他的同伴会为其作出定性分析,并对消费者的决定产生影响。人种论分析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此类市场研究中,研究影响消费者做出决定的文化趋势、态度和生活模式。
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人类学家并非简单地寻求问题的答案,相反,他们试图探求一件产品是怎样在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得到适应的。例如,Whirlpool最近邀请一位专注于研究内部组织的人类学家做一次关于高档浴缸行业的研究。所采用的战略是人类学家所擅长的研究方式,即分析被调查者的真实感受,而非数据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将定性分析法和开放式采访方式相结合,观察了消费者实际使用产品的全过程。
调查以来自四个不同市场的15个家庭作为样本,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入室采访和拍摄参与者沐浴的过程(沐浴时穿着沐浴服),对参与者询问诸如“何时考虑购买浴缸,对浴缸是什么印象”等开放式问题,并告知他们洗浴的照片将刊登在期刊或者杂志上。照片的主题便是沐浴在浴缸中的消费者。“此类倾向──情绪,文化,符号──很有感染力”。他们还更新了Whirlpool关于高档浴缸的定义。参与者认为对浴缸的分类和感觉很重要,这一点被调查组做为重点所强调。由于调查是在参与者家中进行,因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参与者的真实反应。
根据McFarland (2001)的观点,人种论分析法的真实力量体现于产品开发的前期阶段。消费者人类学家的分析方法是归纳而非演绎。正如一位人类学家所观察到的,“进入消费者家里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如何进行产品分类才是有意义的”。例如,牙膏营销往往关注的是牙膏的防蛀和美白效果。但是人种论分析法研究发现消费者对牙膏关注的内容发生了改变。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牙龈和舌头──当他们把牙刷放入口腔中时的整体感受;他们不再仅仅关注牙膏的防蛀效果。一些名牌牙膏,例如高露洁,声称“即使刷完牙也能继续发挥效用”,这种口号设计是为了迎合广义的牙齿护理理念。正如Lacayo (2001)所称:“消费者人类学分析法花时间去理解消费者为何使用以及如何使用该产品。”
定性分析研究者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利用人类学分析法创新分析技法(如Belk, Sherry, Wallendorf 1989创造的自然主义分析法),目的是为了研究消费者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为何做出购买并消费该产品的决定。营销过程包括为产品设定目标客户并对其进行销售,因此人类学家除了要知道特定群体在关注某类产品和产品使用时的感受外,还有责任找出被购买、被定价和被消费的产品的特殊性。通过细致地观察产品对人们生活的适应性,人类学家得到大量无法在正式采访中取得的有用的信息,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被企业所雇用(Walsh 2001.)。
商业教育的含义
目前人类学分析法正在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商业和消费者研究中,营销教授有必要将有关人类分析法适用性问题的讨论融入到他们的课堂中,以便将最新的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毫无疑问,人类学家正将独特的和无价的方法应用于商业世界,尤其是营销领域。
随着人类学在商业领域中的快速成长,人类学应该被冠以更高的知名度。以往,商业教育被认为过多地应用了定量分析法(Gremler, et. al. 2000),而人种论等定性分析法的使用,缓减了这种局面。过去20年里,对消费者的研究主要是倡导应用自然主义研究方法。应用于商业教育的人类学分析法顺应了这些倡议,并且特别适合于消费者行为的课程(Tian 2001.)。
就象人类学家们在哈佛商学院、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内布拉斯加大学,犹他大学等教授商业课程使用人类学分析法,这种应用于商业教育的人类学分析法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复兴。同时,人类学系(如在韦恩州立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也正在教授商业人类学课程。人类学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商业人类学家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商业教育机构正在寻找有商业经验的人类学教授来帮助培训“实践性的人类学家” (Walsh 2001)。
随着人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发展,商业教育者有必要将人类学讨论更充分地融入到他们的课程中。商业人类学课程也被建议引进商业学校。更多的人类学内容引入到具体的课程中用来反映商业世界不断变化的方法。在课堂中介绍人种学分析法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因为商业教育中的人类学分析法大部分包含了人种学的分析法。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角度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这一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商业教育者有必要对此进行适时调整。
与此同时,学生需要理解被商业研究者经常采用的简单的方式,即使这些方式不会发生在更具有学术性的人种学分析中。这种精简研究方式如果确实可以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有用的并具有经济效益的信息,那么是可以被接受的。所有的商业研究都会有时间和资金的约束,当然这些约束不会限制定性分析法的应用,诸如人类学分析法。
教师在学生被派出去参加参与式观察的项目前要对他们进行人类学分析法的培训,同时还包括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告诉他们需要认真严谨地工作,多为顾客利益的考虑,同时强调他们有道德义务。反之,会使问题变得混乱从而产生冲突。美国人类学协会、人类学应用社团和国家人类学实践协会建立了一套如何避免不合适的行为和怎样以一致的方式行事的准则与标准,教师和学生会因为遵守道德守则而受益。
多种不同方法的使用为人类学启发式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学分析法被用来检测诸如家庭、亲属关系、性别和友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及宽泛的文化模式如何影响消费者反应等问题。学生们也意识到人类学分析法的独特贡献。在消费者行为中,消费者怎样看待产品、获取产品和消费产品的过程,正被人类学分析法长期使用,并为研究象征性消费进程提供参考。
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数据在没有进行合理分析前,不能成为帮助决策的有用信息,并教导学生如何有效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对于那些展示定性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总是不能与他们的定量分析一样被高估。学生要形成这样的认识:以经验观察为开端的人类学分析应该要进行批评性分析。
目前,人类学在商业研究领域尤其是消费者研究领域有了很高的地位。人类学分析法也正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大学课程中,如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研究。定性分析法——人文的和定性的社会科学技术,也已经在商业教育中进行教授,这种向人类学转移的态势将注定给这些分析工具以更高的知名度。同样,这种增长趋势导致进行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研究的教师们有必要越来越多地开设他们的定性分析的课程,诸如人类学和人种学等课程。
西方工商人类学的发展与崛起
虽然由于学派的不同,人类学家对自己学科结构的划分与分析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认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语言人类学为传统的四大分支。人类学因为其研究方法的独特而成为西方上个世纪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学科,上个世纪末,人类学的发展受到工业和科技文明的较大冲击而放缓了速度,近几年来又有了较大和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以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研究——应用人类学的发展更是引人注目,以至在美国许多人类学家将应用人类学列为人类学的第五个分支。其实应用人类学是一个泛称,包括所有以人类学的方法为手段进行施政和解决实际问题研究的领域,比如当我们应用人类学方法研究解决教育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就将这类研究统称为教育人类学。同理,当我们将人类学应用于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时,我们就将之称为城市人类学(也被称作都市人类学)。
人类学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说起来也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了,比如,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个世纪的1920-19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便开始了对座落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 (Western Electric's Hawthorne Works)雇员人际关系与劳动效益的研究。参与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Elton Mayo和W. Llyod Warner依据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应用参与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影响工商管理研究长达数十年的结论,即雇员的劳动效益会随着管理层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该项研究成果被誉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石,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当时被称作工业人类学)的诞生 (Tian and Lillis 2010)。
此后,人类学家们便开始广泛从事应用方面的研究,从工商管理到妇幼保健,从军事行动到国际援助,从幼儿教育到通俗文化,等等无所不及。1941年应用人类学学社在哈佛大学成立,1946年Burleigh Gardner和W. Llyod Warner等脱离了大学环境组建了社会研究合作公司(Social Research Incorporated),开创了人类学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的先河。社会研究合作公司的业务囊括了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功地为数百家大中型工商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至今依然是美国非常活跃的工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之一。
在195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受雇于美国国务院主持一个培训项目,教育将被派往北美以外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在其著名的《沉默的语言》一书中Hall博士首次提出了非言语交流的特性及其重要性,并且指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个很小的失误很可能导致一个工程项目或一个和平协议的彻底毁灭。他的理论成为20世纪中期以来美国从事国际经济贸易的工商企业主管所必须熟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人类学家Gary Ferraro博士等延续了Edward T. Hall的研究,并逐步完善和形成了跨文化交流与国际经济贸易的规范模式 (Ferraro 2006)。
到了1960年代,随着美国军事势力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扩张,美国国防部开始计划公开招募人类学家为其在拉丁美洲和越南的军事行动服务。此举无疑引起有正义感的人类学家们的批评和抵制,认为有违人类学家的职业道德底线。1968年美国人类学学会在其会刊上登载了美国国防部的广告,招募人类学家在其越南参谋部与心理学家合作研究越南文化与越南人行为模式,此举当时在全美国的人类学家中引起了强大的反抗和抵制,美国人类学学会不得不撤除该则广告以平息持续不断的抗议。到了1970年,有可靠消息来源说有个别人类学家曾秘密受雇于美国国防部,在泰国从事与军事行动有关的秘密研究项目。此消息的确认极大的震动了整个美国人类学界,大家普遍认为人类学家作为一个整体,正面临着一场职业道德危机。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美国人类学学会于1971年表决通过了《职业责任守则》。该守则明确规定人类学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签署秘密雇佣协议,任何人类学研究报告都不得只交由研究委托方而不提供给普通大众。该《职业责任守则》无疑束缚了工商人类学家的手脚,因为工商人类学研究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委托方的商业机密,而出资委托研究的厂商家们,是绝对不情愿将研究报告公布于众的。由此,工商人类学便进入了长达十余年的冬眠状态,鲜有成果与进展。
时至1980年代,由于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吸收力度有限,从事应用研究的人类学家日益增多,他们当中不乏受雇于工商企业的人类学家。而受雇于工商企业自然就要格守企业的商业机密。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美国人类学界关于职业道德的争论,学会最终同意职业性研究,从而使得工商人类学有了法理依据,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了他们的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生涯。与此同时,“文化”这样一个人类学最常用的词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众传播媒体和工商企业家们,也突然变得对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极大的兴趣。促使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
根据工商人类学专家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日本的经济崛起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而伴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美国,欧洲,甚至亚洲的其他国家,都对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出于国际经济贸易的需要,学习研究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成为欧美许多工商企业管理层的首要工作。而人类学家对文化研究的特殊本能正好借此机会得以充分发挥。在此期间,许多以人类学研究为主的工商管理学术著作问世,比较著名的有Richard Pascale和Anthony Anthos所著作的《日本管理之艺术》(The Art of Japanese Management),Terrence Deal 和Allan Kennedy所发表的《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等等。
1987年,美国成立了学习研究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简称IRL,旨在研究学习的自然过程以及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虽然该研究所是一个综合研究机构,但其主要研究方法则是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及互动分析。IRL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以提高工人的学习能力为手段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进入到1990年代以来,工商人类学家的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高层所认可,成为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主体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许多跨国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出于公司赢利的需要,贻d始正式雇佣人类学家为公司的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研究。比如著名的电信设备公司摩托若拉,著名的电器制造商通用公司,著名的金融跨国财团花旗银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等都正式雇佣了人类学家,有的甚至雇佣了一个人类学家团队,为企业内部的长期正式从业职员,为公司的战略发展而从事人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为学术目的而开始参与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Jerry Asltman 和Grant McCracken教授,西北大学的John Sherry 教授等。此外,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教授也开始采用人类学方法从事工商管理研究,比如儒特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商学院教授Carol Kaufman-Scarborough博士等。澳大利亚沃隆贡大学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商学院的Kathy Rudlkin 博士与Hemant Deo博士应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在2005-2006年对当地数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了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说人类学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方法,对于银行业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应该大力推广。
自1990年中期以来,许多人类学系正式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并开始培养工商人类学硕士或博士,比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奥尔根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Oregon) ,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布尔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更于最近开设了工商管理学与人类学双硕士学位,很受欢迎。而人类学对商学院教学大纲的影响力,根据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自从1980年的中期以来,在日益增大,特别是在组织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与管理,商业竞争情报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其教学实践中,已经大量引入人类学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003年,Ann Jordan 博士发表了她的重要著作《工商人类学》(Business Anthropology),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正式确立。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开始在一些商学院系开设。目前在工商管理领域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研究中,对以下一些特定的方向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行为,产品设计与开发,商业竞争情报,跨国经营管理等。根据某些学者的超前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公司都将不得不设立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首席人类学家,正如同近年来所新出现的首席信息分析师一样,首席人类学家将同公司的其他高级主管一道,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出谋划策,特别是要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尽心协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
首席人类学家职位的设立,将是一个特别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中国国家领导人不断强调要建立和谐社会,而企业内部员工的和谐相处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说,在中国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对于国家利益而言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人类学从总体上来说在中国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学科,而工商人类学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中国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前景广阔。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导师周大鸣 教授,以其特有的学术敏感和对中国应用人类学发展的责任感,已经开始组织有关人员从事工商人类学基本教科书的写作,这是值得庆贺的。
我们希望中国的人类学同仁们,都能够充分意识到中国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以及人类学学科本身的不断发展,为工商人类学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极为良好的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人类学界一定能够抓住时机,面临西方国家正在迅速重新崛起的工商人类学,我们决不会落后,也不应该落后,而且我们也有信心后来居上,利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奇迹力量,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并进而促进人类学整个学科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请来信索取
蓝雪华,浙江丽水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讲师,法学硕士。
田广博士(Robert Guang Tian)现为美国纽约戴尔大学工商管理系终身 教授,TUI大学工商管理学 博士导师,核心教授。
泛市场化批判: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学思考
由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及其同事发起领导的改革开放,迄今为止将近30年了。从历史的视野看,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必然的。正是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将中华民族推向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在国际事务上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民族国家,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对国际资金,技术,和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加,从而提高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的机会成本。
本书从多种角度对曾经一个时期盛行于中国的一种泛市场化思潮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认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不能走完全市场化或泛市场化的改革和发展道路,而应努力塑造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模式。作者指出,泛市场化思潮的谬误在于否定改革的目标,割裂了人类发展是一个由多种文明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发展过程,企图将改革的总体实施引向一个仅仅是市场化的经济范畴内,显然背离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大方向。
作者指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没有稳定参照系的经济制度重构,是在缺乏成熟的或权威性理论指导下的改革。虽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了一条前景光明的道路,但是主观的设想与实际情况总是有差别,因此,在实际进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失误。而造成这些失误的最主要的思想根源就是形形色色的泛市场化的谬论,因此要纠正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系列失误,就必须彻底肃清泛市场化思潮的流毒。在深刻分析批判泛市场化经济改革思潮的基础上,作者还就如何完成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提出了一些可供决策参考的建议。
本书的作者田广博士,曾就读于中国中央民族大学经济所并获取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区域室从事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研究。1990年赴加拿大留学,先后获YORK大学经济与社会人类学博士,WILFRID LAURIER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1999年以杰出人才资格移民美国,现为纽约一间私立大学终身教授,从事经济学和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
(《泛市场化批判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学思考》,田广著,美国溪流出版社 www.fellowspress.com,2008年4月出版。)
本书从多种角度对曾经一个时期盛行于中国的一种泛市场化思潮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认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不能走完全市场化或泛市场化的改革和发展道路,而应努力塑造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模式。作者指出,泛市场化思潮的谬误在于否定改革的目标,割裂了人类发展是一个由多种文明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发展过程,企图将改革的总体实施引向一个仅仅是市场化的经济范畴内,显然背离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大方向。
作者指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没有稳定参照系的经济制度重构,是在缺乏成熟的或权威性理论指导下的改革。虽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了一条前景光明的道路,但是主观的设想与实际情况总是有差别,因此,在实际进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失误。而造成这些失误的最主要的思想根源就是形形色色的泛市场化的谬论,因此要纠正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系列失误,就必须彻底肃清泛市场化思潮的流毒。在深刻分析批判泛市场化经济改革思潮的基础上,作者还就如何完成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提出了一些可供决策参考的建议。
本书的作者田广博士,曾就读于中国中央民族大学经济所并获取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区域室从事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研究。1990年赴加拿大留学,先后获YORK大学经济与社会人类学博士,WILFRID LAURIER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1999年以杰出人才资格移民美国,现为纽约一间私立大学终身教授,从事经济学和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
(《泛市场化批判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学思考》,田广著,美国溪流出版社 www.fellowspress.com,2008年4月出版。)
Click to join businessanthropologist
田广简 历
l 个人信息:
姓名:田广
|
电话:13794120828
|
职称:教授 (外国专家)
|
电邮:rgtian@yahoo.com
|
单位:商学院
|
传真:
|
地址:大学路243号
|
|
(8) Nation of Rebels: Why Counterculture Became Consumer Cultur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ume 24, No. 2 & 3, 2007.
(9) Marketing Insights from A to Z: 80 Concepts Every Manager Needs to Know,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ume 21, Number 4. 2004.
(10)After Fifty: How the Baby Boom Will Redefine the Mature Market,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04.
l 教育背景:
1989年9月-1995年12月,博士,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经济)人类学
1998年5月-1999年9月, MBA,加拿大劳瑞尔大学,工商管理(营销、管理,AACSB认证项目)
1984年9月-1987年6月, 硕士,中央民族大学经济所,民族经济(区域经济)
1978年2月-1982年1月, 学士,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传播
l 任职经历:
2011年9月-
外国专家、教授,汕大商学院
2005年5月-终身教授,美国麦戴尔大学
2003年5月-2005年5月,工商管理学教授,系主任,国际教育项目处主任,美国库克大学
2000年5月-2003年5月,副教授,美国额斯科大学
1996年6月-1999年12月,教务长,首席教师,加拿大TAIE 国际学院
1987年6月-1989年7月,助理研究员, 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中国体改所西部开发研究中心
l 交流经历
n 近年来参加的学术会议
(1) 2012年9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年会应用与工商人类学分会共同主席,兰州,甘肃
(2) 2012年5月,首届国际工商人类学大会,大会共同主席,广州,广东
(3) 2012年5月,全国高等院校市场营销管理教学研讨会,郑州,河南
(4) 2011年11月,全国高等院校管理案例教学与案例研究会,厦门,福建
(5) 2011年6月,食品•环境与健康国际会议,昆明,云南
(6) 2011年5月,第三届国际国际信息管理与工程学术会议,郑州,河南
(7) 2011年4月,纽约西部工商管理研讨会,纽约大学布鲁克分校,美国
(8) 2010年12月,第三届国际营销与战略管理研讨会,北京
(9) 2010年6月,中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发展理论研讨会,上海
(10)2009年12月,人力资源、组织行为、领导艺术国际会议,北京
(11)2009年6月,ECBI国际会议,北京
(12)2008年4月,纽约西部工商管理研讨会,尼加拉大学,纽约州,美国
(13)2007年12月,全中国国际经济讨论会,香港
(14)2006年12月,全中国国际经济讨论会,香港
(15)2006年 9月,MEAC国际研讨会,盐湖城,犹他州立大学,美国
(16)2005年12月,COE/JEPA 国际学术会议 Kobe University,日本
(17)2003年12月,第五次亚洲消费者与家庭经济研讨会,台北,中国台湾
n 访学与培训
(1) 2012年9月21-22日,兰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座
(2) 2012年7月1-4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座
(3) 2012年6月1-4日,北方民族大学,讲座
(4) 2012年1月-2012年2月,美国密苏里理工大学访问教授
(5) 2011年10月-11月,汕头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法培训班,获结业证
(6) 2011年5月-7月,跨文化经营与交流,北京,中央财经大学访问教授
(7) 2011年6月,北大人类学系讲座,工商人类学
(8) 2011 年
7 月,中国传媒大学讲座,跨文化交流
(9) 2010年12月,国家经营管理,河北大学,研究论文发表在《经济学家周报》,2011年1月23日第3-4版
(10)
2010年6月,复旦大学讲座,工商人类学
(11)
2009年12月,中山大学讲座,工商人类学
(12)
2000-2010, 多次在中央民族大学讲座
(13)
2004年8月-2005年1月,MBA后课程培训,IONA大学,美国(AACSB认证)
(14)
1995年夏季,短期讲座,宁夏大学客座教授
l 教学情况:
n
主讲课程
(1)
《市场营销概论》,本科生
(2)
《工商人类学》,本科生,研究生
(3)
《营销管理》,研究生
(4)
《定性研究方法》,研究生
(5)
《宏观经济学》,本科生
(6)
《微观经济学》,本科生
(7)
《计量营销》,本科生
n
教学荣誉
(1) 2003-2004年,美国教师名人录
l 科研情况:
n
研究领域:区域发展战略,市场营销,工商人类学
n
研究项目
(1) 2011-2012,现代西方经济人类学的最新发展趋势,主持人
(2) 2011-2015,工商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研究,主持人
(3) 2010-2012,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未来环境与发展研究,主要参与者
(4) 2010-2011,计量营销学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主持人
(5) 2005-2006,少数族裔文化与饮食研究,主持人
(6) 2000-2002,跨文化经营:问题与交流对策,主持人
(7) 1996-1998,华人企业家与政策问题研究,参与者
(8) 1993-1994,华人企业家面临的新市场问题,主持人
(9) 1987-1989,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与发展研究,主持人
n
科研荣誉
(1) 2010-2011年度汕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 2005年美国工商管理协会(剑桥)最佳论文奖
(3) 2004年美国学术联合会杰出成就奖
(4) 2003年第八届跨国公司与市场营销国际大会特别奖
(5) 1989 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6) 1985 年国家计委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优秀论文奖
l 论文与著作发表
n
英文期刊论文
(1)
Tian, G. & D.
Trotter. 2012. Cross-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frica
Management, June, 2012.
(2)
Trotter, D. & Tian,
G. 2012, An Inventory of China Marketing Academic Research Papers. Journal of Africa Management, May,
2012.
(3)
Tian, R. & L. Borges 2012.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Marketing Mix
Strategy: Toward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Vol. (3) 1: 67-77.
(4)
Tian, R. 2011. Soft Power and Construction of
Shantou Economic Special Zone: A New Breakthrough Point.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and Economics, Vol. 12 (6): 121-131.
(5)
Tian, R. & D. Pihlblad 2011. U. S.
Economical Strategic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Current Situation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Policy and Practice, Vol. 12 (5):forthcoming
(6)
Tian, K. & R. Tian 2011. Food Consump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n
Anthropological Case Study of Consumer Behavior at a Chinese Restaurant. Journal of Marketing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Vol. 5 (4): 51-69
(7)
Tian, R. & M. Debata 2010. Identity and Mobilization in Transnational
Societies: A Case Study of Uyghur Diasporic Nationalism, China and
Eurasia Forum Quarterly, Vol. 8 (4):59-78
(8)
Tian, R. 2010. 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and Unique
Methodologies: 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Applications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Vol. 1 (2):70-88.
(9)
Tian, R. & C. Wang 2010. Cross-Cultur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at a
Chinese Restaurant: The Implications to
China Foodservice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Marketing, Vol. 1 (1): 60-72
(10)Debata, M. & R. Tian
2011. Cultural Right Approach
vs. Nationalism Mobilization: An Applied Anthropological Case Study of Uyghur
Diaspora Community, Practicing Anthropology, Vol. 33(4): 35-38
(11)Lillis, M. & R. Tian 2010. Cultural Issues in Business World: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Vol. 6
(1): 99-112
(12)Tian, R. & M. Leone
2009. Push Vs. Pull: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 Retention Rat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Vol. 1 (2): 122-132
(13) Lillis, M. & R. Tian 2009.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Vol. 27(3):428-438.
(14)Tian, R. 2009. Xinjiang and Greater Central Asi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and Economics,
Vol. 9(3):59-72.
(15)Tian, R. 2009. From
Internal to External: Challenges against U.S.’s Central Asia Policy,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A 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tudies,
Vol. 56
(2): 89-102
(16)Tian, R. 2009. From
Central Asia to Great Central Asia: The Goals and Adjustments of US Central
Asian Strategy,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A 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Studies,
Vol. 57(3):58-71
(17)Tian, R. & A. Walle
2009. Anthropology and Business
Education:
Practitioner Applications
for a Qualitative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Vol 7(2):59-67
(18)Tian, R. 2009. Xinjiang and Its Role in
Greater Central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Vol. 57 (3):89-101
(19)Lillis, M. & R. Tian
2008. The Impact of Cost on
College Choice: Beyond the Means of the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Journal
of College Admission, No. 200 (Summer 2008):4-14.
(20)Tian, R. & L. Gramling et.
al 2008. Foodservice and
College Operations: A Business Anthropological Case Study, The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28 (2): 60-75
(21)Tian, R. & Y. Wu 2007. Crafting Self Identity in a Virtual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Internet Users and Their Political Sense
Form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Journal, Vol. 1 (4): 238-258.
(22) Domino, S. et. al & R.
Tian 2006. Higher Education
Marketing Concerns: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Choice of Colleges, Business
Review, Cambridge, Vol. 6
(2):
101-111.
(23)Gramling, L. et. al &
R. Tian 2005. Foodservice
Management and Its Impact on College Operations: A Business Anthropological
Case Study. Foodservic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16 (1-2): 15-43.
(24)Tian, R. 2005.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onsumer
Behavior: A Marketing Educational Cas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Advancement of Marketing Education,
Vol. 7(Winter): 37-46
(25)Tian, R. 2005. From Theory
to PraticeL Anthropology in Business Education,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25 (1): 13-22
(26)Tian, R. 2004. Cultural Rights and Uyghur Nationalism
Movement.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24(2):144-157
(27)DeJesus, J. & R. Tian 2004.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onsumer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American Perception of
Mexican Food.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24 (1): 27-40
(28) Rhodes, D., C. Emery, & R. Tian et. al 2004.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Leader
Ethics. Academ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s & Conflict.
Spring, 2005 (Jan.): 8-15
(29)Emery, C. & R. Tian 2003. The Effe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ing Appeals: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Journal
of Transformation in Business and Economics, Vol. 2 (1): 48-59.
(30)Witte. E. & R. Tian 2003. Cultural Awareness and Consumer Behavior: A Case
Study on Southern Americ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Food.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23 (2):.67-77.
(31)Seel, J. & R. Tian
2003. Examining Consumer
Behavior in Food Industry: An Anthropological Descriptive Follow-Up Case Study.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Cambridge, Vol.3 (1):??-??
(32) Deason, H. & R. Tian 2003. Observing and Understanding Consumer Behavior: A Case
Study in the Erskine College Cafeteria.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22(2):53-66
(33)Emery, C. T. Kramer,
& R. Tian 2003. Return to academic standards: a critique of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o-authored
with C. Emery and T. Kramer, 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Vol. 11 (1):36-46
(34)Tian, R. 2002.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Marketing: The New Practices in the 21st Century, Practicing Anthropology, Vol. 24(1)39-40.
(35)Emery, C. & R. Tian
2002. Schoolwork as Products,
Professors as Customers: A Practical
Teaching Approach in Business Education. Journal for Business Education Vol.
78(2):97-102
(36)Tian, R. Marketing in the 21st Century:
Cross-cultural Issues, Th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Marketing
Educators, Vol.5(3):70-77
(37)Bailey, R. & R. Tian
2002.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A Case Study of Southern American Perception of Indian Food,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Cambridge, Vol.2 (1):58-65
(38)Tian, R. & C. Emery
2002. Cross-Cultural Issues in
Internet Marketing.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Cambridge, Vol.1 (2):217-224
(39)Tian, R. & T. Boyce et.
al 2002. The Influences of
Gender and Reference on Food Consump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Erskine College
Cafeteria”, co-authored with Tami Boyce et. al.,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22 (2):163-173
(40)Tian, R. 2002. Teaching Students to Observe: Toward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Marketing Education, Marketing Educators,
Vol. 20 (2): forgot the page
numbers
(41)Tian,
R. 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Consumers at a Chinese Restaurant: An Anthropological Descrip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Food Products Marketing,
Vol. 7 (1-2):111-130
(42)Tian, R. 2001.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Consumer
Science: A Practical Course Processes.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21(2):157-165
(43)Emery, C. & R. Tian 2001. Course Design: Should We Permit Student Participatio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Journal,
Vol. 5 (2): ??-??
(44)Emery, C., T. Kramer, &
R. Tian 2001. Customers vs.
Products: Adopting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he Business Students. 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Education. Vol. 9 (2):110-115
(45)Tian, R. 2000. Cross-cultural Issues in the 21st
Century Marketing. Journal of Modern Business. June 2000: forgot the page numbers
(46)Tian, R. & B. Tobar
2000. Challenges Vs.
Opportunitie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nd Global Strategies, Journal
of Database Marketing, Vol. 8 (1):49-59
(47)Tian, R. 2000. Cultural Awareness and Learning: An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the Consumers at a Chinese Buffet in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Modern Business. June
2000:
??
(48)Tian, R. 2000. The Implications of Rights to Culture in
Trans-national Marketing: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20(2): 135-145
(49)Tian, R. 2000. Understanding Consumer Behavior: Psycho-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2 (2): 273-279
(50)Tian, G. 1998.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mong Chinese
Refugees in Metro Toronto, Field Methods, Vol. 10(1): 10-13
(51)Tian, G. 1997. From China to Canada: The Immigration
Experience of a Mainland Chinese Group in Toronto, in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17 (2): 105-125
(52)Tian, G. 1996. Reconstruction of the Self in a New Social
Environment: Self-Identif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among Chinese Immigrants to
Canada, High Plains Applied Anthropologist, Vol. 16 (2): ??-??
n Book Reviews
(1)
A Quick Start Guide to Mobile Marketing: Create a Dynamic
Campaign and Improve Your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 29 Iss: 1, pp.76–78, 2012
(2)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PR and
Social Media,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 28 Iss: 3, pp.242–244, 2011
(3)
No
Size Fits All: From Mass Marketing to Mass Handselling,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 28 Iss: 2, pp.159 – 160, 2011
(4)
Doing
Anthropology in Consumer Research ,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 26, Issue 7. 2009
(5)
Truth: The New
Rules for Marketing in a Skeptical World,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 25, No. 6, 2008.
(6)
The Psychology
behind Trademark Infringement and Counterfeiting, Journal of Product & Brand
Management, Vol. 17, No. 4, 2008.
(7)
Point of
Purchase: How Shopping Changed American Cultur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Vol. 25, No. 4, 2008.
n
中文期刊论文
(1) 田广、戴琴琴,国家经营的战略思考:基于对泛市场化的批判,《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第二期。
(2) 田广、池小东,工商人类学单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5月号。
(3) 田广、肖增婷等,社会营销与人类学:实践要点,《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6月号。
(4) 田广, 软实力:汕头特区全面发展的突破口,《汕头日报》2011年10月31日,第6版。
(5) 蓝雪华、田广,人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工商人类学的崛起,《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四期 pp. 70-76。
(6) 蓝雪华、田广,论民族志研究方法及其在商务实践中的应用,《福建论坛》2011年第四期, pp. 45-46。
(7) 田广,国家经营的战略思考,《经济学家周报》,2010,1月23,第3-4版。
(8) 郭凡生、田广,道路与模式的反思:中国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研究,《开发研究》1989年第3期。
(9) 冯宛平、田广,二元经济的弱化与趋同:云南省安宁县经济发展二次机遇的科学抉择,《开放研究》1989年第1期。
(10)郭凡生、田广, 区域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与模式新探,《思想战线》,1989年第6期。
(11)田广、邓超、林玲,彻底变革产权主体,推动完善市场机制”,《投资研究》,1988年第11期。
(12)郭凡生、田广、潘照东,面向发展的投入选择:中国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中货币信用政策研究,《投资研究》,1988年第11期。
(13)田广,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商业贸易的成就与发展,载于施政一主编《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研究》,教材,民族出版社,1988。
(14)田广,走出二元分离的困境:从云南安宁县的工业与城市化谈起,《思想战线》 1988年第4期。
(15)田广,走向世界的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载于施政一主编《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开发研究》,民族出版社,1988。
(16)郭凡生、田广,西部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问题的再认识和思考,《开发研究》 1987年第6期。
(17)田广,论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与模式,《民族研究》,1987年第5期。
(18)田广,试论回族解放前的社会经济,《固原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19)田广、王锋、普永生,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优势及开发对策,《广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3期。
(20)田广,试论技术改造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21)田广,泾源县回族的历史风俗调查, 《固原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
(22)田广,电子录相与民族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23)田广,试论民族关系与社会主义民主,《固原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
(24)田广,从对泾源县的调查看民族的人口与繁荣,《宁夏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n
会议论文
(1)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Guangzhou,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y
17-20, 2012.
(2) “Cultural Awareness: A Case Study of Consumers at a Chinese
Restaurant”,a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ood Culture and Safety, Yun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China, July 7-9, 2011.
(3)
“Ethno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 in Business
Practice: New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Science”,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 China, May 21-22, 2011
(4)
“Food Consump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n Anthropological Case Study of Consumer
Behavior at a Chinese Restaurant”, a paper presented at
Busines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Wester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Brockport, April 16, 2011.
(5)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Social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Implications”,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ference, Beijing, Dec. 11-13, 2010.
(6)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n China National Marketing”, a paper
presented at China Civil Societ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June 21-22, 2010.
(7)
“Cultural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World: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a paper presented at Busines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Wester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Geneseo, April 17,
2010.
(8)
“The Strategic Economic Interest of the US in Central Asian
Region: A Historic Review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Future”, a paper presented at
Busines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Wester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at Geneseo, April 17, 2010.
(9)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Anthropology”, a paper presented at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Resour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Leadership Science, Dec. 2009, Beijing, China
(10)“Ecommerce Concerns:
Cross-cultural Issues in Internet Marketing”, a paper presented at ECBI2009, Beijing,
China, June, 2009.
(11)“Highe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Concerns: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 Retention”, a paper presented at Busines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Western New York, John Fisher University, Rochester, NY, April 25, 2009.
(12)"Foodservice and College Operations: A Business
Anthropological Case Study," a paper presented at Busines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Western New York, Niagara University, Niagara, NY, April 4-5,
2008.
(13)“Xinjiang and Its
Role in the Economic Corporation of Greater Central Asian Area”, a paper
presented at All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nference, City University,
Hong Kong, December 12-15, 2007.
(14)“In-Service Mentoring in Education”, A presentation at Rally in
Rochester: 41st NYCA State Convention, Rochester, NY, Oct. 25-27,
2007.
(15)
“Crafting
Self Identity in a Virtual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Internet Users
and Their Political Sense Formation”, a paper presented at Busines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Western New York, Second Annual Conference, St. Bonaventure
University, April 28, 2007.
(16)
“Admission Concerns: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Choice
of Colleges”, a paper presented Busines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Western New
York, Second Annual Conference, St. Bonaventure
University, April 28, 2007.
(17)“Cross-cultural Factors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war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 paper presented at All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nference, The City University, Hong Kong, Dec. 18-20,
2006.
(18)“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Its Role in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Greater Central Asia”, a paper presented at ME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Utah, Lake City, Sep. 7-9, 2006.
(19)“Searching Cultural Meanings of Food Consumption: An Interpretive Study
of Consumer Behavior at Ethnic Restaurants”, a paper presented at Business
Research Consortium of Western New York, First Annual Conference, Canisius
College, Buffalo, NY, April 29, 2006
(20)“The Cross Cultural Strategies of
Market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E/JEPA Joi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c. 18, 2005. Kobe University, Kobe, Japan. Co-authored with Byron G. Tobar.
(21)“Leader Ethic: A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 of Covey’s
Effective Habits”, a peer reviewed paper included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Conflict, 8(1) pp. 65-70.
2004.
(22)"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thropology in
Business Education", a refere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Asian Consumer and Family Economics Association, Dec. 17-20,
2003,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23)"Breakthrough the Invisible Barriers: Understanding
Cross-Cultural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a
refere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Asian Consumer and
Family Economics Associ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 Dec. 17-20, 2003.
(24)“Cross-Cultural Issues for Internet Marketing”, a
paper jointly presented with Dr. Charlie Emery at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Anthropology 2001 Annual Meeting, Merida, Mexico, March 28-April 1, 2001.
(25)“Gender Roles in Consumers Reference Group
Format: A Case Study in the Erskine College Cafeteria”, a paper jointly
presented with Tami Boyce, Pamela Henry and Pratic Shrivastava at the 2001 International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Conference, Cancun, Mexico, March 14-21, 2001.
(26)“Teaching Consumer Behaviour: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usiness Education”, in Lodha, S. et al. (eds.) Business in the 21st
Century: 2000 NEBA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Volume. New Haven, Connecticut:
SCSU, 2000.
(27)“Cultural Rights in Trans-national Marketing: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to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Anthropology 2000
Annual Meeting, San Francisco, March 21-26, 2000.
(28)“Teaching Consumer Behaviour: Psychological Approach
Vs.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to the Twelfth Southeastern
Conference on th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Kennesaw State University, Atlanta,
February 18-19, 2000.
(29)From Curiosity to fieldwork: Doing Anthropology among Mainland Chinese
Refugees in Metro Toronto. Paper presented in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anthropology 1997 Annual Meeting, Seattle, March 4-9, 1997.
(30)Coping with Stress and the Desire to Adapt: The Mainland Chinese
Immigrants in Western Market-driven Environment, Paper presented in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Im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 University of Manitoba,
Winnipeg, October 25-27, 1996,
(31)Multiculturalism Under Challenge: A Case Study of Child-Rearing in
Canadian Context (co-authored), Paper presented in the Fourth Canadian
Symposium on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Toronto, September 7-9, 1995.
n
著作(教材、专著和译著等)
(1) 田广、周大鸣《工商人类学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 田广,《计量营销学问答与案例分析》,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著,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 田广,《计量营销学,就这样简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4) 田广、罗康隆《经济人类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5) 田广、戴琴琴《泛市场化批判》,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6) 田广,《计量营销学》,十二五规划教材,编著,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7) 田广、周大鸣 (主编)《工商人类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8) 王天津、田广(主编)《环境人类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9) 田广、周大鸣、Alfons van. Marrewijk(主编)《Advanced Readings in
Business Anthropology》,北美商务出版社,2011。
(10) 田广 (主笔)、M. Lillis、A. van Marrewijk 《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教材,北美商务出版社,2010,
主笔。
(11) 田广,《泛市场化批判》,美国溪流出版社,2008。
(12) 田广、Z.
S. Demirdjian and Dr. Senguder, 《Perspectives in
Consumer Behavior: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专著,美国溪流出版社,2007。
(13) 田广,《理解消费者行为:人类学应用途径》,教材,美国Xanedu出版社,2004。
(14) 田广、王红,中国国民经济,载于《各国国民经济大百科全书》,美国Gale Group 出版社,2002。
(15) 田广,《华裔加拿大人,加拿大中国人:适应与调整》,美国Edwin Mellen 出版社,1999,该书中文版将由商务印书馆于2012年出版。
(16) 田广,王红,《影视民族学》,译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17) 田广,《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展望出版社,1988。
(18) 田广、韩国良等,《选择与发展: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振兴断想》,时事出版社,1987
l 企业联系:北美商务出版社副总裁、默多特(北京)文化传媒独立董事
l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l 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副总裁、高级编辑,“当代中国”系列丛书美国执行主编,《国际工商人类学期刊》主编,《国际中国营销期刊》主编,《美国工商学会期刊,剑桥》编辑顾问,《应用人类学家》编委, (2001-2009),《中亚与高加索研究期刊》美国代表(2009-2011)
l 2001年获美国联邦政府认定杰出人才移民资格,1996年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优秀社会义工奖,1995年获加拿大国庆委员会国庆成就奖,1994年获多伦多活贤社社区英雄奖
l 目前已编写完成待出版的著作:《饮食人类学》,《中国成老大,世界会怎样》